作者:韓寒
當北方河流封凍、南方草木熟黃時,一年的歲末又來了。回望歲首,不曾預料,一場疫情會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這一年的書籍,注定要為這一特殊的年份留下注腳。
白衣執甲。圖為湖南江華縣人民醫院感染科的一位護士,2003年曾抗擊“非典”,2020年她穿上當年的隔離衣(非防護服)走上抗擊新冠肺炎的一線。tanxuanstudio/繪選自花城出版社《鐘南山:蒼生在上》
1.把英雄的身姿,刻入記憶
2020年2月的湖北,随着全國340餘支醫療隊伍陸續馳援,日益安定下來。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臨時打造的“方艙醫院”,一位青年在病榻上看書的照片,吸引了全網的目光。他微側着身子,沉靜而專注,瞬間讓人感到安定的力量。
書籍,是可以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彼時,和全國醫療隊伍一起“戰疫”的,還有出版界緊急出版、捐獻的一批圖書。《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等書籍,在最短時間内由權威心理專家團隊編寫,紙質圖書火速捐往湖北,電商平台上架電子版免費供公衆閱讀,撫慰受到創傷的心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衆防護指南》,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緊急編著,和北京、浙江、山東、遼甯、黑龍江、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疾控中心根據各地實際編著的圖冊一起,築起保護公衆的防線。
白衣執甲,書生從戎。1—4月的武漢,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的記者接踵而來,寫下英雄的城市英勇抗疫的故事。結集成冊的《武漢戰疫日記》《戰“疫”日記》等書籍,為一個國家留下奮力抗争、挽救生命的曆史。
有一些人書寫時代,有一些人被時代所書寫。
紀實文學《鐘南山:蒼生在上》,從“2020年1月18日,高鐵刺穿凜冽的夜色,向疫情‘震中’武漢呼嘯而去”寫起,記述鐘南山院士以仁心守護生命的一生。作品開頭的詩句“子夜/晝短夜長/書寫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匆匆行色……他的眼淚/落成一個國家的淚水”,将鐘南山嘴唇緊抿、眼裡盈滿淚水的瞬間,刻入國人的記憶。
《查醫生援鄂日記》,是來自上海的查醫生赴武漢金銀潭醫院救護患者,親筆寫下的經曆。樸實的話語裡,沒有勇者戰記中常見的誇示和自我意識,有的隻是真實的經曆,以及普通人奮力支援的身姿。
《緻敬最美戰“疫”醫生》《緻敬最美戰“疫”護士》《緻敬最美戰“疫”疾控者》,是國之棟梁的院士、各學科專家,古稀耄耋老人、全家依靠的中年支柱、剛剛踏入職場的“90後”“00後”,留下的口述日志。他們共同刻畫了這段曆史中英雄的樣子,組成這個國家不應被遺忘的身影。
春到古路村。楊濤/攝選自《古路之路》
2.把鄉村的故事,寫進曆史
到2020年,我國現行标準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這一承諾,實現了嗎?除了堅實的數據,我們還可以從今年出版的書裡找到答案。
《古路之路》,記錄的是孤懸于四川雅安市漢源縣永利彜族鄉大渡河峽谷峭崖之上的古路村,通了索道之後,迎來的蓬勃熾熱、明媚鮮活的生活。
《澗溪春曉》,講述的是坐落于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的三澗溪村,以黨建促發展、由亂而治,打造特色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的故事。
《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是湖南湘西苗族村寨十八洞村,18位村民以第一人稱講述的脫貧經曆。
《十村記:精準扶貧路》叢書,描繪的是江西神山村“神山夢圓”、陝西照金村“多彩照金”、河北駱駝灣村“春滿駱駝”、四川三河村“水暖三河”、福建赤溪村“清水流赤溪”……
廣袤的鄉村,在曆史的宏大語境裡,不再是模糊的數據和簡單的節點,而是作家們細膩的筆觸下古老又鮮活的生命。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如何迎難而上、打開新局?圍繞這一關切,出版人約請專家學者撰寫書籍,探索答案。
《國内大循環:經濟發展新戰略與政策選擇》《國内大循環: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等書籍,深入解讀實施“國内大循環”這一戰略的原因,探讨如何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國攻堅:決勝2020》一書,從時代的大邏輯出發,系統論述如何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打赢三大攻堅戰,補齊民生短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厚土中國》則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探索政策和科技如何為防止返貧提供支持。
3.把文化的薪火,注入典籍
文化之興,莫過于修撰典籍。
《金史》修訂本在2020年正式出版。從2009年修訂方案評審通過算起,修訂過程曆經了十餘個春秋。除校底本、複核殿本、北監本之外,修訂本還新校南監本、永樂大典本、晚清同光時期的五局合刻本,力求最大限度接近史實。此外,廣泛收集曆代有關金史的研究成果,每卷逐字逐句過關,調查有無版本異文。
“每一條校記,都抵得上一篇學術文章”,是古籍修訂者的甘苦之言,也是他們青春漸逝,将學力都注入到了一部部典籍裡的寫照。
十年磨一劍、終成一冊書的例子,在出版界并不少見。
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打磨《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已有十年了。今年結集出版的《全編》,博采百家、益以新見,或指出馬王堆簡帛文字合于《說文》之處,或分析簡帛文字特殊之構形,或上溯至戰國尋找構形之源,或歸納秦漢用字之習慣,具有極高的學術和文化傳承價值。
文化之興,還在于書寫當代。
蘊積十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今年發布。衣錦還鄉的“莫言”,以外來者的身份,帶讀者一起再次打量高密東北鄉。随着時間的推移,那個用童年經驗和想象力織造的高密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變化了的老鄉和時代的起伏。
遲子建未承想過,十餘年前創作的《白雪烏鴉》,會因聚焦哈爾濱百年前的瘟疫,在2020年再版并成為現實的映照。與武漢最終在春天迎來勝利、解除封鎖一樣,小說最後一章“回春”,描寫的也是重生和希望。她的新作《煙火漫卷》,在串聯起哈爾濱百年曆史的同時,将城裡的人、小鎮上的人,中國人、猶太人、俄羅斯裔和日本戰争遺孤巧妙連接起來,組合成北方大地命運的交響。
賈平凹的《暫坐》,借十二個女子,寫當代衆生相。“牆東一隙地,可二畝許,誅茅夷險,缭以垣,垣内雜種榆柳,夾桃花其中”,是她們的生存狀态,亦是精神狀态,“而菟絲女蘿蔓延橫生,日光漏葉瑩如琉璃,叙述以氣流布,凝聚為精則是結構之處”。賈平凹想說,也許日子的潑煩瑣碎,才是生活的真谛。
改革開放逾四十年了,日子愈發富有了,文學家、畫家、音樂家們,應該擁有怎樣的所求,奉行怎樣的理念,在金錢與藝術之間做怎樣的選擇,對自身文化傳統持怎樣的态度,是馮骥才在新作《藝術家們》裡,不得不回答的時代問題。
似乎沒有比書籍更合适的載體,能深入系統梳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曆史與考古類書籍《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黃河與中華文明》《故宮營建六百年》《古音彙纂》《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着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曆史》,從不同角度為我們展示着中華文明的圖景。
也許多年後回望今天,時光會變得模糊,人與事會變得久遠,人類一度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會因為終獲解決而漸被遺忘。但重讀這一年的書籍,翻閱已泛黃的頁面,一定還能從中感受到溫暖且堅定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6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