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亞裡士多德哲學

亞裡士多德哲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6 06:06:15

@新教育自媒體世界

亞裡士多德哲學(古希臘哲學之集大成者)1

亞裡士多德哲學(古希臘哲學之集大成者)2

亞裡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舉世公認的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求學、遊學與辦學,構成了他單純而平凡的履曆,熱愛智慧并播散知識,貫穿着他偉大輝煌的一生。

亞裡士多德出生在愛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經曆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主要在馬其頓和雅典度過。公元前384前368年為成長和啟蒙時期,由于其父擔任馬其頓王阿明塔斯二世的禦醫,故少年時代在宮廷中度過,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公元前367—前348年為求學和研究時期。公元前367年,17歲的亞裡士多德離開馬其頓到雅典求學,進入了著名的柏拉圖學園(這時的柏拉圖已有60高齡,正處在對理念論的反思時期,潛心學習與研究長達20年之久。公元前348—前335年為遊曆和為師時期。柏拉圖去世後,亞裡士多德由于多種原因離開了雅典,回到馬其頓,然後前往小亞細亞一帶遊學考察,撰寫著作,後受聘重返馬其頓宮廷,任年僅13歲的王子亞曆山大的教師。公元前335—前323年為辦學和著述時期。亞曆山大繼位一年後,亞裡士多德離開馬其頓到雅典辦學,選址于城東北郊的呂克昂(Lukeio),該學園被後人稱為呂克昂學園。由于他習慣于同學生邊散步邊讨論問題,人們又把他創立的學派叫做“漫步學派”(Peripatetikoi)。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為反馬其頓運動的中心,亞裡士多德因為與馬其頓王朝的特殊關系而受到威脅,為免蹈蘇格拉底的覆轍,不使雅典人對哲學犯第二次罪,他逃亡優卑亞島避難,第二年病逝,享年63歲。

亞裡士多德聰慧勤奮,博學多才,專心治學,著述宏豐。據說他的全部著作多達100多卷,留傳下來的有47篇(隻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殘篇),内容廣泛,涉及邏輯學、自然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語言學和文學等學科,幾乎覆蓋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中文譯本的《亞裡士多德全集》共計10卷,300餘萬字。亞裡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論》、《物理學》、《論靈魂》、《形而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詩》江亦譯為《詩學》等。由于亞裡士多德的這些著作并不是為了出版而經過精心修飾的作品,主要是供講課用的筆記和手稿等,加之他所特有的讨論問題的方式,故它們大多關注的是問題之不同的解決方式而沒有嚴密的統一體系,體現了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辨、學以緻知的探索精神。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不必在亞裡士多德那裡去尋找一個哲學系統。亞裡士多德詳述了全部人類概念,把它們加以思考;他的哲學是包羅萬象的。在整體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亞裡士多德很少以演繹和推論邁步前進;相反地他卻顯出是從經驗着手,他論證,但卻是關于經驗的。他的方式常是習見的方式,但有一點卻是他所獨具的,就是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他是始終極為深刻地思辨的。”實際上,古代哲學家們在從事哲學思考時并不十分在意體系,他們關注的主要是問題的解決,雖然哲學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無論如何都是有體系的。亞裡士多德在哲學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形而上學》、《物理學》和《論靈魂》等。我們主要以這三部著作的基本内容為依據,擇要概述他的哲學思想。

方法論與知識觀

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或自然科學的形成與發展皆有賴于方法論的建設。在希臘哲學史因而也是西方哲學史上,亞裡士多德是第一位深入、詳盡、全面地研究了方法論的哲學家。不僅如此,他還在總結和概括希臘哲學和科學的基礎上,第一次對科學知識領域進行了比較嚴格、細緻的分類。在讨論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他的方法論、知識觀以及有關科學分類的思想,作為研讨其思想的基本準備。

(一)方法論

亞裡士多德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思想成就,除了其他因素而外,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采取了多種治學方法,是孜孜不倦的求知愛智精神。他非常重視方法問題,專門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工具論》,為正确嚴謹地進行思維制定了規則和形式,為知識的求取提供了工具和方法,從而創立了邏輯學。此外,由于他腳踏實地,面向自然,長于觀察,有淵博的生物學知識,因此自覺不自覺地把生物學中的收集、分類、解剖等方法帶進了哲學之中。邏輯推論與經驗觀察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形成了亞裡士多德不同于前人的獨特的哲學研究方法,如曆史批判法概念分析法、經驗歸納法、樣本解剖法、問題探索法、邏輯論證法等等。限于篇幅,我們扼要介紹幾種。

第一,曆史批判法。這是亞裡士多德常用的一種前提性方法與柏拉圖不同,亞裡士多德非常重視曆史,重視前人的看法。在闡述自己的幾乎每一個重要觀點以前或同時他總要考察前輩哲人的各種觀點。不過他既不是盲從,也不是拉大旗做虎皮,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去審視前人的見解,在批判的基礎上借鑒或繼承。

第二,概念分析法。這是亞裡士多德哲學方法的核心,尤其是在讨論哲學基本範疇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通常人們的研究總是從淺顯易知進展到複雜難知,而未經分析的整體事物就是這種感覺所易知的東西。因此,我們應從具體的整體事物推進到它的構成要素,分析出它的内部多樣性。他在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時,對存在進行範疇分類時,規定“本原”、“原因”、“實體存在”、“載體”等基本範疇的含義時,采用的都是這種分析方法。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分析法就沒有亞裡士多德的哲學。他之所以特别重視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哲學家們對這些範疇的使用十分混亂,他們彼此各執一端,衆說紛纭而莫衷一是,卻沒一個人對之作認真的清理。亞裡士多德試圖通過分析,弄清各種含義,使得清晰的概念得以出現,并且以之為建構體系的堅實基礎。

第三,經驗歸納法。亞裡士多德非常重視經驗事實而很少進行純思辨的推演,不僅在讨論自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時是如此,即使在探讨較為抽象的第一哲學問題時,也經常穿插着日常生活的事例,并不時地用事實分析代替理論論證,表現出較為濃厚的經驗主義色彩。

第四,問題探索法。就總體風格而言,亞裡士多德不是體系型哲學家,而是問題型思想家。他從事哲學思考的目的,并不是像柏拉圖那樣試圖建立一個獨斷的體系,而是不斷地探讨各種問題。所以,他習慣于先提出問題,然後多角度、多方面地詳盡分析,嘗試性地得出答案;如果某個答案不合事實或不合道理,他便放棄之,然後沿着另一條思路重新開始。這就使得他的學說往往沒有首尾一貫的結論,給人以折中調和甚至矛盾混亂的印象。亞裡士多德的這種問題探索法,貫穿在他的整個思想中。最能體現問題探索法的著作是那部著名的《問題集》。在該書中,他分38個大的方面、890個小節,提出并探讨了多個問題,分析細緻入微,内容包羅萬象,廣泛涉及了天文、地理、生理、心理、倫理、學理、樂理、生物醫學、飲食、數學等學科,堪稱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十萬個為什麼”。

(二)知識的等級

亞裡士多德的知識觀,主要包括聯系緊密的兩大方面内容,一為知識等級說,一為知識分類說。我們先讨論知識等級的問題。

在《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一章中,他一開篇就從“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開始,探讨了知識等級的問題。他的思路是從感覺、記憶、經驗、技術到智慧的“五部曲”。所有動物生而具有感覺有些從感覺得到記憶,有些則不能,因而記憶高于感覺。但動物很少有經驗,隻有人從記憶中得到經驗。由于經驗造成技術,無經驗則訴諸偶然,所以經驗算是廣義的知識,因為經驗類似知識和技術,人們通過經驗得到了知識和技術。雖然在實際活動中,經驗和技術似乎無差别,但嚴格說來,二者很不相同;經驗隻知道特殊,技術才知道普遍;有經驗者隻知道是什麼卻不知道原因,有技術者則知道原因,懂得為什麼;技術能傳授而經驗不能,而知與不知的标志就在于能否傳授。所以,技術比經驗更接近狹義的知識即科學。技術也有不同的種類和等級,有的技術為生活必需,有的隻供消磨時間并無實用,這後一種技術更加智慧,因為智慧就是關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識。

亞裡士多德哲學(古希臘哲學之集大成者)3

就其一般意義而言,“智慧”(sophia)也就是“哲學”(philosophia),因為學習乃是熱愛智慧,所以可以把哲學看成是關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識。但是嚴格說來,哲學隻是智慧的一種,即最高的智慧,因為它不研究所有的本原和原因,隻研究最初的本原和最初原因。哲學作為最高的知識具有三個特征或條件。其一,因好奇(thaurnazo)而生。“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在開始是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自覺自己無知,才會為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所以,愛智慧者也就是愛奧秘者。其二,因閑暇而生。隻有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之時,在有閑暇之時,人們為了娛樂消遣才開始進行哲學思考。其三,為自由而生。正由于哲學因好奇而生,因閑暇而生,所以它僅僅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而不是以實用為目的。“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并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門知識中,惟有這門知識才是自由的,隻有它才僅是為了自己而存在。”基于這種理由,哲學可以說并不是人的所有物,而是神聖的。因為人的本性在許多方面是奴性的,沒有資格去求取在其自身的知識,惟神才有這樣的特權。“神聖隻有兩層含義:或者它為最大的神所有;或者對某種神聖東西的知識”,隻有哲學才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哲學也叫做神學,一切知識都比它更為必要,但卻沒一種比它更加高貴。

亞裡士多德通過對科學知識進行分類,進一步确立了哲學的崇高地位。

(三)科學知識的分類

在《論題》篇中,亞裡士多德以知識的目的為依據,将所有,知識分成三類: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是“理論(思辨)知識”(theoretike);為着行動而被追求的知識是“實踐知識”(praktike);為着創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識是“創制知識”。(poietike)。在《形而上學》第六卷第一章中,他又以知識的對象為依據,将上述三類知識作了更具體的區分。凡知識都以某種存在或種為對象,但有些知識并不過問對象是否存在以及是什麼,隻是以此為假設前提,這種知識就是各門具體科學。哲學則以單純的存在或作為存在的存在為對象,并要證明它是否存在以及是什麼。然後,他又以知識的性質為依據區分出理論、實踐和創制三類知識。在理論知識中,又以對象的不同再分為三種:研究運動而又可分離存在東西的是物理學(自然學);研究不運動但也不分離存在(即在質料中)東西的是數學(但他承認有些數學對象是可以分離存在的);研究不運動又可分離存在東西的是第一哲學(即神學),亦即我們所說的“形而上學”。與其他知識相比,理論知識更受重視,與理論知識中的物理學和數學相比神學更受重視。不過,他又用條件句把話說得較為靈活如若在自然組成的物體之外沒有别的實體,物理學就會是第一知識;如若存在着不動的實體,第一知識應屬于第一哲學。

實踐知識和創制知識的區别主要在本原不同,雖然兩者的運動本原或根源都在自身,即實踐者和創制者,但實踐者靠意志或意圖創制者靠理智、技術和能力,實踐知識是“行”的知識,按照行為範圍的大小不同,又可分為三門,即個人之行為倫理學;家庭之行為家政學;國家社會之行為政治學。無論哪種行”,都以善或至善為目的,以适度或中道為原則。在讨論實踐知識和創制知識(主要有修辭學和論詩)的過程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了不少思想深刻的見解,對西方倫理學、政治學和文藝學産生了很大影響。限于篇幅,我們從略。

在亞裡士多德的科學分類中并沒有邏輯學的地位,因為在他看來,邏輯學隻是一種普遍适用于一切科學知識的工具(這也正是後人将他關于邏輯學的論文彙編稱為《工具論》的原因),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包括古代哲學的邏輯思想)所研究的并非僅僅是主觀的思維規則,它們也是适用于所有學科乃至自然萬物的客觀法則。

本原——原因論

亞裡士多德的哲學,是以自然哲學為基礎,從對本原和原因的讨論開始的。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學》中《形而上學》也有所論及。既然我們的事業是為了獲知,而獲知就是要認識事物的是什麼和為什麼,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問題,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麼以及有哪些。

(一)本原和原因

所謂本原(arkhe),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認識由之開始之點”。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無中生有,因而總有某物作為基礎存在着,從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這個基礎應是本原,亞裡士多德亦稱之為“載體”(hupokeimenon,直譯為“躺在下面的東西”)。載體隻是生成的基礎,不是生成的東西。生成物之所以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關鍵在其形式。可見,形式亦應是本原。“因此很明顯,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從一開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麼,萬事萬物就都是由于載體和形式而生成的。”如此說來,事物的本原應是兩個,一為載體,一為形式。但是,形式有一個具有和短缺的對立問題,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種形式。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本原也可以說是三個,即載體、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複雜得多。亞裡士多德所謂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據和條件,他詳細區分了各種不同的原因。概括地講,從縱的方而看,原因可分為本因、偶因和自發因三類;從橫的方面看,可分為先因和後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實現因和潛能因、遠因和近因五種。他還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來,加上它們的屬,組合成六種用法,用以說明原因的複雜多樣性:特殊因(如雕塑家)、特殊因的屬(如藝術家)、偶然因(如玻呂克萊托)、偶然因的屬(如人)、特殊因加偶然因(如雕塑家玻呂克萊托)、特殊因的屬加偶然因的屬(如藝術家的人)。這六種用法都或者是潛能的或者是實現的, 因此可以進一步分為十二種。

在亞裡士多德的原因論系統中,他論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說和潛能與實現說。

(二)四因說

亞裡士多德概括總結了以往哲學家們關于原因的思想,認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種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所為因。

所謂“質料”(hule),指“是所從出的東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繼續存留于其中的東西,如雕像的青銅、酒杯的白銀以及諸如此類東西的屬。無論是具體的可感物還是抽象物,都由質料構成,如音節離不開字母,圓離不開弧,生命離不開軀體。正因為質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礎的作用,所以它是“載體”的首要含義。

所謂“形式”,在亞裡士多德那裡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麼”(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本質,如雕像之為雕像,不在青銅,而在雕像的本質。這種形式,與柏拉圖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詞源,是亞裡士多德哲學中“形式”一詞的主要含義和基本用法。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狀(morphe),是事物表現于外的那個樣子。一般說來,内形式總要通過外形狀表現出來,所以,形狀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謂“動力因”,即動變的本原,指讓事物得以開始運動的那個初始的東西,如策劃者是行為的原因,父親是孩子的原因等。動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動靜,離開了動因,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動因與事物的關系因事物 自身類别的不同而不同。亞裡士多德把事物分為兩大類,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術而存在的事物。前一類包括動物及其部分、植物、單純物(指水、火、土、氣等元素)。後一類範圍很廣,包括一切技藝産品。區分兩類事物的依據,就是看它的動力因在内部還是在外部,“因為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顯然都在自身中有一個運動和靜止的開端”但是由于技術而存在的床榻、罩袍之類,卻沒有這樣的内部動靜開端,它們的動因在外面,即技術者那裡,“盡管如果它們偶然地是由石頭或土或這兩者的混合構成,也會從這些構成材料中得到這種内在的變化本原”。

所謂“所為因",原文的規範表述是to hou heneka einai,直譯為“所為了的那東西”,中文常從英譯而意譯為“目的因”。在亞裡士多德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總是有所為,即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為因,即目的。由于技術而存在的事物,其所為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是為了實現他的意圖才運用技術創制出某種東西。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其實也是有所為的,隻不過不如技術産品那樣明顯罷了。植物的根向土下鑽是為了吸取水分和養料,葉子向上伸是為了接受陽光;動物的門齒鋒利是為了适宜撕扯,臼齒寬厚是為了适宜咀嚼。同樣,燕子壘巢、蜘蛛結網也是有所為的。無淪自然物還是技術物,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詞to agathon即是“善”)的結果。區别隻在于:技術物的所為是通過人的意識支配、理性選擇并借助于物的中介來實現人自身的目的;自然物的所為則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謀劃不加思慮地進行,表現為自然整體各部分的自發和諧運動,從而呈現出井然有序的面貌。

原因雖然有四種,但是“後三種原因在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合而為一。因為所是的那個東西和所為的那個東西是同一個東西,而運動的最初本原又和這兩者同類”。事物所是的東西是形式,所為的東西亦是形式(因為形式即是其所是,隻有獲得了形式才算達到了目的),使事物運動的真正動力還是形式(如房屋建築的動力是建築師,而建築師之能建築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築技術),所以,這三種原因合而為一後可以統稱為形式因而與質料因相對應。這樣,四因就變成了二因。三因合一是亞裡士多德的一個重要觀點,它不僅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為第一哲學讨論實體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質料和形式作為事物的兩個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對立不能轉化的,質料就是質料,形式就是形式。但是超出這個範圍,相對于不同事物而言,它們又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了。例如磚瓦對于房屋是質料,對于泥土則是形式。可見,高一層次的東西是形式,低一層次的則是質料,整個鍊條就是從質料到形式不斷發展的系列。這個系列,也是潛能向實現轉化的過程。

(三)潛能與實現

潛能和實現是亞裡士多德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他不僅用這對範疇來闡釋質料與形式的關系,而且用以規定運動的本質,建構實體學說,解釋實體與可感現象的關系。

“潛能”(dunamis)也可譯為“潛在”,它的詞源含義是“能”,即能力、力量。用于哲學中,潛能指事物的這樣一種存在狀态:具有能夠實現其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但還沒有實現出來,而要實現出來,靠其自身又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五卷中反複說明的“潛能”的定義是:“最原始意義上潛能的主要規定是在他物中或作為自身中的他物的變化的本原”。它是變化的一種本原,但是這本原不在被運動物中,而在他物之中,即使在某種情況下在自身中,也是作為自身中的他物。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建房能力不在房中而在建築者中;一位醫生病了,他有為自己治病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是作為病人而是作為醫生才存在的,所以盡管在自身中,卻是作為他物。

“實現”Kenegea,通常譯為“現實”,它是個合成詞,直譯為“在活動中”)是與潛能相對而言的另一種事物存在狀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獲得了自己本質的事物。與它關系密切的另一個概念是“現實"(entelekheia,亦是合成詞,直譯為“在目的中”,通常意譯為“完全現實性,或音譯為“隐德來希”)。在亞裡士多德的著作中,這兩個概念都對應于潛能,因而他有時混用(多數場合下用的是energeia)。但嚴格講來,二者是有區别的:“實現”重在活動的過程,“現實”則重在完成的結果。

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亦即潛能與實現的關系。質料以潛能狀态存在着,形式則是實現。質料一旦獲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實現出來,成了現實的存在。所以,二者的關系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

亞裡士多德用他的三本原說和四因論,把他以前的希臘哲學史批判性地統一起來了。一方面,他批判了以德谟克利特為代表的自然哲學家,認為他們隻重質料而忽略形式,不僅不能說明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據或原因,也不能得到對事物的正确認識,因為事物的本質是形式而不是質料。另一方面,他更為系統而深刻地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把理念和事物相分離,形式和質料相脫離,否定了質料的作用和個别事物的實在性。事實上,無論形式還是質料,都不能單獨成為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條件和原因,隻有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事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