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巴黎聖母院起火的消息,是昨晚臨晨兩點半左右。
不敢相信,這熊熊燃燒的,是一座經曆了800年曆史的人類藝術殿堂。
戰火沒有讓它倒下,如今卻毀于一場大火。
那些來不及珍惜的,真正美好的東西,有一天會突然消逝。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突然間淚流滿面,心痛到無以複加。
對于世界人民而言,它燒掉了雨果筆下“鐘樓怪人”卡西莫多的避難所。
熊熊烈火中,塔尖轟然倒下。救火車,和旁邊不斷趕來跪拜祈禱的法國人一點辦法也沒有。
世界各國人民看着照片和視頻,也一點辦法都沒有。
商業為我們帶來了物質文明的繁榮,藝術才是人類精神和情感的避難所。甚至是一種信仰的歸宿。
對于法國人而言,是對基督教信仰的一次折磨。
目前火勢已經得到控制,讓我們再來回顧它受難的一刻:
教堂内的聖遺物已順利轉移,巴黎警方已就火災起因展開調查,據調查是因為修繕不當而造成的起火。
八百年的标志性建築,塔尖燒毀三分之二,兩座标志性的鐘樓也沒有完全脫離倒塌危險。
全世界的人們都為這座全人類的文明古迹感到痛惜不已:“鐘樓怪人”卡西莫多,失去了愛情,現在還不是又失去了他的家?
你還記得這些《巴黎聖母院》小說中的句子嗎?
1、人的心隻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2、嚴酷隻能吓唬人們的心,凜冽的北風刮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陽的光輝照到行人身上,卻能使人漸漸熱起來,自動把外衣脫掉。
3、最偉大的建築大半是社會的産物而不是個人的産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衆的藝術結晶。
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升華所留下的殘渣。總之,它們是一種岩層。
每個時代的浪潮都給它們增添沖積土,每一代人都在這座紀念性建築上鋪上他們自己的一層土,人類也是這樣做的。
4、他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知道沒有溫情,沒有愛的生命,就像一個幹燥的車輪,轉動時格軋格軋的亂響。
5、保持健康的秘密就是适當的節制食物、飲料、睡眠和愛情。
謝謝你雨果,謝謝你,巴黎聖母院。
火光中的坍塌,所有人都為之哭泣。
大火從閣樓蔓延到屋頂,火勢之大,損毀了玫瑰花窗,标志性的塔尖也遭受倒塌。
巴黎聖母院發言人安德烈·芬諾特面對法國媒體時,最初曾表示:“一切都在燃燒,什麼都不會留下。”
所有人跪在地上面向火光祈禱,唱着聖歌祈禱。
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淚花。
很多人在巴黎聖母院旁的左岸的塞納河畔,看着被大火燒盡還殘存的教堂。
也有人迎着空中熱滾滾的風,一起唱着聖歌禱告。
法國人民看到火光中一座教堂的坍塌,但他們惋惜、哀傷、并為之哭泣的,是某種消失的神聖。
巴黎市民尼古拉說:“今天是所有巴黎人傷心的一天,我們祈禱巴黎聖母院大火盡早熄滅。
當教堂被燒毀時,人的靈魂會痛苦到讓他們跪在地上哭泣。
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巴黎聖母院被大火吞沒,整個國家都為之震動,我的情感與所有法國民衆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看到巴黎聖母院深陷火海,我備感難過。”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對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表示遺憾。他表示,巴黎聖母院“屬于全人類”,他與法國民衆一樣對此感到悲痛。
美國總統特朗普說:“這是世界上的瑰寶之一,世上的一顆明珠。可是要是好好想想的話,我想說,巴黎聖母院比世界上任何的博物館都偉大,
它被燒得很嚴重,看上去已經燒透了。這件事高于國家,高于任何事。這是我們成長、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而曾經電影中的一段對白,卻在此刻一語成谶。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
讓我們記住它最初的樣子
即使一生沒去過巴黎的人,也會從書中知曉維克多·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
在《巴黎聖母院》出版之後,巴黎市民紛紛捐錢捐物,給了修複聖母院極大的支持。
這座塞納河畔輝煌雄偉的教堂,始建于1163年,花了整整一百年才完工,距今約800餘年的曆史。
這座建築到底有多偉大呢,讓我們通過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的描述來感受一下:
這是石頭譜成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曲,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碩大無明的作品,整個幾即渾然一體,又繁複龐雜。這也是一個時代所有力量凝結的神奇産物。
每一塊石頭都千姿百态,鮮明地顯示由藝術所統攝的工匠的奇思異想:一言蔽之,這是人的創造,偉大而豐贍,賽似以神的創造,似乎就來之神的創造的雙重特質,繁豐和永恒。
最偉大的建築大半是社會的産物而不是個人的産物。與其說它們是天才的創作,不如說它們是勞苦大衆的藝術結晶。它們是民族的寶藏,世紀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才華不斷升華所留下的殘渣。
城市可以作文明之井,有好似溝渠。一個民族全副精力,整個生命和靈魂,都一滴一滴過濾,在這裡沉積。
同一建築的不同高度相繼焊接多種藝術,足夠寫人類通史了。
一切都容涵在這源于自身,邏輯嚴謹而又比例勻稱的藝術之中。重量足趾,也就等于量了巨人的全身。
藝術,它像巨人時代的遺迹。主要不是個人的創造,而是社會的創造,主要不是天才人物的靈感,而是民衆勞動的成果,是民族留下的财富,是世世代代的積澱,人類社會不斷升華的結晶。總而言之,這相疊的生成層。時間的每一浪潮都覆上一片沖積,每一種族都為大廈增添自己的一層。
巴黎最古老、最宏偉的天主教堂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建造于1345年,是在那個年代建築技術所能達到的巅峰。
巴黎聖母院藏有數不勝數的藝術品、宗教聖物等。
每件物品都講述着一段曆史,其中還有耶稣受難荊棘冠和聖路易斯外衣。
巴黎聖母院不僅因雨果的同名小說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宏偉的天主教堂。
還有一點,更是因為它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結構。
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配上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使光線充足了。
外觀尖塔高聳、尖形拱門。這種獨特的風格被稱為哥特式建築,在當時的歐洲,很快傳播開來。
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築物已經有兩百年曆史,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教堂形體方正,儀态莊嚴。正面朝西分三層,高69米,底層并排三座桃形大門洞,左為聖母門,右為聖安娜門,中為最後的審判。
門上布滿了雕飾,描述聖經的故事。
門卷上是長條壁龛,放置着古猶太和以色列28王的雕像。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
這一切,都寫滿神聖和偉大的精神價值。
承載曆史,曾經無比輝煌的過去
巴黎聖母院有着無比輝煌的過去。
850年的曆史讓這座教堂經曆了巴黎的曆史變遷,它還見證了拿破侖的加冕、拿破侖三世的婚禮。
這座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岱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作為法國的标志性景點,巴黎聖母院每年要接待的訪客人次超過1300萬,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埃菲爾鐵塔。
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吸引了不少人爬上鐘樓去尋找鐘樓怪人。
當然碰到旺季的時候,可是需要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
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五下午3點,在這裡看到三件聖物的展出,想來看的人絡繹不絕。
走進這座教堂裡,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聖母院的莊重肅穆。
這座擁有超過800年曆史的絕美建築,除了是法國文豪雨果《巴黎聖母院》的“主角”之一,也是衆多影視作品中的“常客”。
如今,火光讓它成為了另外一般模樣。
在今天,全世界為之哭泣。
為這世界一切美好的轉瞬即逝。
是的它将重建,可如果一切能夠永恒,誰又願意不斷告别,不斷迎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