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水浒傳》裡口碑載道的主角,非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四個人莫屬。
根據數據統計,《水浒傳》中,“宋江”這個詞一共出現了2428次(另外,“宋公明”出現了223次),“武松”出現了1022次,“林沖”670次,“魯智深”421次。可以看出,四個人便是《水浒傳》的主線人物,是全書故事的骨架。
同時,四個人鮮活生動、極具特色的個人形象,也讓他們在民間傳唱不衰、婦孺皆知。急公好義及時雨、打虎殺嫂武二郎、逼上梁山林教頭、豪氣沖天花和尚,梁山108将,他們四人幾乎可堪稱是整個梁山泊人物的代表。
略過文人出身的宋江不提,武松、林沖、魯智深都本領高強,亦做過朝廷的公人。其中,武松擔任過陽谷縣的都頭,魯智深擔任過提轄,林沖更是擔任過八十萬禁軍教頭,古代公務員的編制和現在相去甚遠,那麼,這三個人中,誰的官最大呢?
武松的都頭,是什麼職務
武松是水浒傳中最知名的英雄,和他有關的故事,比如武松打虎、武松殺嫂、血濺獅子樓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武松是清河縣人士,因為打架闖禍,在柴進莊園中住了一年,後來回家時,路過景陽岡,醉酒打死了為害人間的老虎,受到陽谷縣知縣的器重,封他做了都頭。
那麼,都頭這個職務,官職有多高呢?
都頭這個官職,建立于晚唐五代時期,當時主要是軍中的官職。按照《資治通鑒》記載:“唐之中世,以諸軍總帥為都頭。至其後也,一部之軍謂之一都,其部帥呼為都頭”,也就是說,都頭在唐朝時候相當于軍中的統帥!即使後來降級了,也相當于部隊的首領!
到了宋朝時期,沿襲了五代十國時期的軍制,軍隊最高統帥下,設立了馬兵和步兵總管,其中步兵總管就叫做“都頭”。比如宋真宗時期和遼人作戰,征兵時設置的步軍統領,就叫做都頭。都頭下面管轄着一百多人的宋軍。
但随着“重文輕武”傳統的深入,武人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到了宋徽宗時期,都頭這個職務,已經變成了最底層軍官,而且其任命不受朝廷約束,縣令就可以直接任命。比如陽谷縣縣尉任命武松為都頭時,就沒有經過朝廷。
這時候的都尉一職,其地位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縣級派出所所長,正科級的幹部。也就是說,武松相當于陽谷縣派出所所長了。
但是還需要注意一個細節:武松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後,縣令欣賞武松,就讓師爺把判罰寫輕了,隻是将武松被刺配孟州。可見縣令是有權決定武松的生死的。
但是在宋朝時期,地方官是無權決定其他官員的生死的。由此可知,武松并不屬于“朝廷官員”的範疇。
另外,從細節處也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迹,陽谷縣縣令經常指使武松去做一些瑣碎之事,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職權範圍。
因此,武松的都頭職務,其實是沒有品級的,他和主簿、師爺這些職務一樣,隻是縣令的私人班子,是編制外的臨時工!
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做過都頭好漢不少,比如“美髯公”朱仝和“插翅虎”雷橫,就做過郓城縣都頭,“青眼虎”李雲做過沂水縣的都頭。他們和武松一樣,都隻是沒有官身的老百姓。
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
相比武松的都頭一職,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職務,聽起來似乎更加了不得。
畢竟北宋的禁軍,地位是很高的,他們是朝廷的核心軍隊和主力軍隊,林沖帶的八十萬禁軍,更是京城衛戍部隊,屬于核心中的核心。能擔任中央衛戍部隊的教頭的,都是人中龍鳳,高手中的高手。
那麼,教頭這個職務,又是什麼級别呢?
教頭這個職務,最開始是《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設置的。範仲淹為了幫助北宋中央軍提升作戰能力,選了一大批高手來做教練,以二十五人為一隊,一隊一個教頭。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宋徽宗時期。
根據《宋史》記載,徽宗時期,僅僅開封一地,就有“禁軍教頭二百七十,都教頭三十,使臣十”。
因此,“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職務,并不指一個人,而是指一群人!
也就是說,“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職務,是二百七十多名教頭共用的,和林沖同等職務的,還有二百六十九人!
同時,教頭這個職務,也是沒有品級和編制的,撐死了隻是軍隊裡最低級的下級軍吏,它和都頭這個職務一樣,屬于臨時工性質!
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名号聽着如雷貫耳,其實職位是相當低的。
因此,林沖在高官遍地走的京城,一直是小心翼翼的。他見了任何官員,都要打躬作揖,遇上矛盾,也是能躲就躲,他結交的朋友,也都是陸謙這種“幫閑”——他的身份和地位,完全夠不到上流階層。
如此,我們也就能理解林沖的“懦弱”了,在太尉高俅面前,他沒有一丁點叫闆的資本,即使知道高衙内狼子野心,也能忍便忍了,畢竟身為社畜,是沒有任何硬氣的勇氣的。
魯智深的提轄
看完了武松的都頭和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再來看看魯智深的提轄,是什麼職務。
中學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讓我們對這位嫉惡如仇、重義疏财的提轄印象深刻。“提轄”這個職務,完全是宋朝的首創,初建立于宋徽宗時期。
按照《宋史》記載:“崇甯中,複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内。”,意思是說,當時的各州郡都設置有提轄,主要由地方官負責,統轄該州郡的軍隊,一邊練兵,一邊捕捉盜賊。
可以看得出來,提轄的職權是非常之高的,品級相當于現在的公安局局長,不僅是廳級幹部,還是正兒八經的體制内人員。
那麼魯智深擔任的提轄職務,到底是不是《宋史》中記載的這個提轄呢?
其實,按照《宋史·職官志》的記載,擔任提轄的,必須是州經略使或知州兼任,不能由其他人兼任。也就是說,隻有州裡的最高長官,才有資格兼任提轄這個職務。
根據《水浒傳》前後文可以看出,魯智深雖然是官身,但地位并不高,也沒有任何權利,是完全沒有資格擔任“提轄”這個職務的!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大概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水浒傳》寫的是宋朝故事,但作者施耐庵卻是元末明初人,他對于宋朝的官制,并不十分了解(《水浒傳》中的揣誤很多),對于提轄這個職務的認識也不足,便在魯智深的職務設計上,出現了失誤。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根據前後文,魯智深受到小種經略相公(北宋名将種師道)的恩惠,很有可能是在經略府擔任主管或者其他官職,外面的人出于對他的尊敬,便簡稱他為“魯提轄”。
宰相門前七品官,作為種師道面前的紅人,魯智深即使隻是擔任經略府主管,其品級也不會低。按照《宋史》記載,種師道門下的普通小校,都是七品官,魯智深的官職,也絕對不會低于七品!
綜上所述,相比于白身的武松和林沖,魯智深才是官職最高的那一個!
朝中有人好辦事,魯智深正是受到了權傾西北的種師道的欣賞,才能博得一個官身。
雖然魯智深的官職最高,但是三人之中,他也是對自己的官職最不在意的。武松被任作都頭時,立即對陽谷縣令下跪感謝;林沖為了保全官職,連妻子被高俅輕薄都能忍下來,這若換了魯達,早将高俅打得如鎮關西般“開了個彩帛鋪”!
武松成為陽谷縣都頭後,對自己的官身還是頗為在意,早出晚歸。後來兩次被發配,都是規規矩矩,沒有主動産生過殺官逃跑的念頭。直到被張都監一夥設計,走投無路,才終于展露出了陰狠的一面,落草為寇。
林沖更不用說了,小心謹慎、隐忍畏權,被高衙内百般欺壓,也始終沒有産生過造反的念頭。
可以說,武松和林沖,都隻是在和自己的命運搏鬥,并沒有關心過其他人的命運。
隻有魯智深,對自己的官職,絲毫不在意。僅僅為了替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讨回公道,便毫不猶豫地打死了惡霸鎮關西,放棄了自己在朝廷的大好前途。對林沖更是兩肋插刀,情深義重。
完全稱得上是行俠仗義、見義勇為了。
因此,也隻有魯智深,才配得上 “大俠”這個詞。
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何金聖歎點評梁山人物時,毫不猶豫把魯智深放在了第一位,将魯智深評為了“上上等人。”
寫在最後
魯迅評說《紅樓夢》,他講“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文學的鑒賞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看得不是書,而是自身在當下的格局。這同樣也适用于《水浒傳》。
少年心氣看《水浒》,但見江湖豪情、橫刀立馬、熱血肆意;慈悲心觀《水浒》,梁山的好漢們便是悍匪草寇,視弱者生命為草芥者比比皆是。從人文主義品《水浒》,那它就是一部民族的秘史,是攫取了曆史現實的社會文獻。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見”的過程,就是我們曆經歲月、對話自己的過程。
有武松的反抗,就有宋江的臣服;有林沖的現實,就有魯智深的曠放。
猶記98版《水浒傳》主題歌裡有一句: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一句不啻是咱們中國人對于“俠”極緻的浪漫,我們都想做那個怒殺西門慶的武松、拳打鎮關西的魯達,但面對現實的壓力和掣肘,最後都成了低了頭的宋江、吞下不公的林沖。
當我們理解了《水浒傳》中這些并不完美的人物,其實是理解了生活、寬恕了自己。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