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立翀
“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2012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多次做出專門指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學校着眼頂層設計,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秉持“矢志一流、理念先行、平台聚人、團結務實”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文科跨越式的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科實力明顯提升
華科大文科發轫于20世紀70年代末,憑借“敢于競争、善于轉化”的勇氣和進取精神,堅持學科交叉、特色發展,堅持探索與傳統文科強校不同的學科建設之路,形成差異化發展優勢,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2012年以來,經過長期積累、整合與發展,文科學科體系不斷優化,學科布局日趨合理。
目前,學校設有7個文科學科門類,有1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共19個本科專業入選“雙萬計劃”建設點。新聞學科正是走“文理交叉”特色發展道路的典型代表,通過“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傳播文化與傳播科技緊密結合”,打造了具有華科大特色的新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包括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共3個學科進入A類,文科整體實力明顯提升。
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第四輪學科評估情況
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引育并舉、多方推動,學校目前已列入國家級人才計劃的文科學者達到19人,累計獲批各類人文社會科學高層次人才計劃18項,共計116人次,管理學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系統工程”創新研究群體,一支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的人才隊伍已初步建成。
新時代不僅需要教師學識過人、業務過硬,更需要“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大先生”,近年來,文科學者中湧現了許多獲得師生贊譽與各界認可的榜樣。長期緻力于社會認識論、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國家治理等領域研究的歐陽康教授,獲評2019年度湖北省“最美社科人”;新聞傳播教育的思考者、踐行者,領銜學校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研究的張昆教授,獲評“楚天園丁獎”。在榜樣的引領下,一支“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正逐步形成。
學術引領推進立德樹人
2012年以來,學校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作用,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為塑造華科大卓越學子群體貢獻了力量。
廣大教師承擔了英語、思政、語文等多門通識課程的授課任務,同時堅持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全面推動“新文科”建設,加強思政課程建設,打造了以“深度中國”“百年中國”為代表的思政精品課程。
在高舉文化素質教育大旗,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方面,文科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以龍舟體育文化為載體,學校獲批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9年,學校作為學術支持的“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正式啟動,現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賽事。
2021年“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啟動現場
學者研究能力提升明顯
堅持“加強基礎、面向社會、交叉見長、特色取勝”的思路,華科大文科依托工科、醫科優勢,走學科交叉特色發展道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區域地方建設重大舉措,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擔道義、胸懷高識,将個人的研究興趣與國家需求、社會需要緊密結合,積極承擔各類研究項目。
2012年來,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295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1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及其它各類專項重大項目共40項,占學校曆年獲批重大項目總數的70%。經過長期培育和積累,學校重大項目獲批數從2018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當年即獲批設社科類重大項目6項,并由文科院系首次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近年來更是保持了年均獲批重大項目5項的增長速度,部分項目獲批數已躍居同類高校乃至全國高校前列,文科學者研究能力提升明顯。
近十年社科類重大項目獲批情況(2022年數據非最終結果)
研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學校曆來重視研究平台建設,創辦文科時即堅持“高起點創建”的思路,通過建立中國語言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等衆多研究機構彙聚人才和力量,逐步推進文科發展壯大。
2012年以來,學校文科研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各類省部級以上研究平台已增至24個,其中75%于近十年間創建。同時,學校實現了文科國家級研究平台0的突破,并于2020年至2021年2年間連續獲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培育)、光影交互服務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研究平台。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科研究平台正不斷發揮積極作用。學校人權法律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深入開展人權研究,多次選派專家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積極宣介我國人權發展成就、人權理念、人權道路。在研究院院長汪習根教授帶領下,研究院科研團隊深度參與國家人權白皮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研究、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持。研究院發布的《美式“抗疫”的人權災難》報告全方位地總結了美式抗疫失敗原因及其造成的人權災難,得到了有關部門和媒體的高度關注與廣泛報道,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促進我國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式“抗疫”的人權災難》發布
理論成果學術影響力增強
華科大文科建設始終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科學者敢于創新、善于轉化、刻苦鑽研、辛勤耕耘,不斷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産出了一大批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
2012年以來,學校累計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5項,青年成果獎1項;累計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6項,其中一等獎13項,二等獎54項,三等獎99項;累計獲得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9項,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7項;武漢市成果獎71項。
近十年來,我校被南大核心收錄的文科高水平論文共計8300餘篇。在國際高水平論文發表引用方面,我校已有社會科學總論、經濟學與商學2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進入ESI前1%。鄧曉芒教授的著作《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十卷本)入選“2018年度華中科技大學年度重大學術進展”,被德國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圖賓根大學哲學系教授奧特弗利德·赫費譽為“嚴格貼近原文的、内容豐富的解讀”,也作為禮物贈予來訪學校的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丁建定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完善研究》出版後先後獲“第七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首屆優秀科研獎一等獎,并由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資助于海外正式出版。一批理論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逐步加大。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十卷本)
丁建定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海外出版
咨政成果服務社會産出實績
在不斷産出理論成果的同時,文科學者們積極發揮咨政啟民的重要作用,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多種渠道建言發聲,圍繞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和決策支持研究,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2012年以來,我校學者累計報送各類咨政建議案300餘篇,其中百餘篇獲省部級及以上政府部門采納,近20篇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有關政府部門實質性采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文科學者積極響應、以“智”抗“疫”,歐陽康教授擔任院長的國家治理研究院團隊,根據疫情進展和抗擊疫情不同階段的需要,關注、分析、反思疫情引發的各類社會風險,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案,先後編印了125期《國家治理參考(抗擊新冠肺炎專輯)》,共計110餘位學者參與研究和撰寫,該系列咨政建議入選“2021年度華中科技大學年度重大學術進展”,其中有50餘篇被各有關部門采納轉化為防疫政策,20餘篇被省級以上領導批示,為疫情防控和疫後重振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從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先後撰寫和刊發了125期《國家治理參考》(抗擊新冠肺炎專輯)共計有110餘人參與研究和撰寫
學術品牌形成重要影響
2012年以來,學校文科學術活動不斷增多,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學術氛圍日益濃厚。近年來,各單位舉辦大型學術活動已超年均60場,部分活動已經成為學校重要的學術品牌。
由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發起的“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成果獎”已分别舉辦至第八屆和第四屆,獲得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可。“全球治理·東湖論壇”創辦于2015年,每年邀請國内外專家學者就重要全球治理議題開展研讨,迄今已舉辦七屆,形成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頒獎典禮
2022年對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是重要的一年,随着《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相繼印發,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進一步明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華科大将秉持“強基礎、促交叉,出大師、創一流”的文科建設方針,向着高質量發展的目标穩步前進。華科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将繼續踔厲奮發,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更好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貢獻智慧與力量。
來源: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