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到關于千金一笑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當時西戎入侵周朝,雖然西戎被打敗了,但京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邊)的宮殿都被燒毀,所以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諸侯國鄭國的掘突因在與西戎作戰過程中英勇頑強,所以周平王把鄭國新開辟的東邊地方(今河南新鄭)也封給了他,史稱鄭武公。
鄭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窹生,小兒子段,因為窹生出生的時候是腳先出來,所以姜氏不喜歡大兒子,卻偏愛小兒子段,總是在鄭武公面前誇贊小兒子,想讓他立小兒子為太子,但鄭武公未答應,還是立了大兒子窹生為太子,公元前743年,鄭武公去世,窹生即位,史稱鄭莊公,繼續替父親幫着周王朝辦事。
【初生嫌隙】
鄭莊公即位後,他的母親姜氏就一直提議要讓他給弟弟“段”封一個城池,最早建議将制邑(今河南汜水西)封給段,然而鄭莊公卻不同意,因為那個地方是鄭國除了都城以外最重要的城市,而且在他們父親還活着的時候就囑咐過,那個地方不能封給任何人,于是母親姜氏又建議将京城(此處的京城并不是國都,也是當時的一個地名,在今河南荥陽東)封給小兒子,京城也是個大城,鄭莊公也有些為難,這時姜氏顯得很不高興了,指責他不講兄弟情義,為了不惹母親生氣,鄭莊公便決定将京城封給段。
第二天,他找來大臣們宣布,将會把京城封給自己的弟弟,大夫祭足卻極力反對,他說:“京城是鄭國的重要城市,而且經濟發達,糧草充足,如果以後段圖謀不軌造反的話會很麻煩。”衆大臣也極力勸阻,但鄭莊公力排衆議,還是将京城封給了段。
段叔臨行前,母親姜氏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對他說:“你到了那邊好好操練兵馬,等時機成熟了,我在都城配合你攻進來,你回來做國君,才是最能趁我心意的。”
段叔到達京城後,一邊招兵買馬,一邊操練軍隊,同時把周邊逃到京城的奴隸和罪犯全部收留下來,就這樣過了二十年,太叔爺的勢力已經慢慢壯大了,大臣們将段叔要造反的事情彙報給鄭莊公,提醒主公要多加防範,鄭莊公卻一直置之不理,結果沒過多久,京城周邊的兩個小城就被段叔奪了去,祭足、大将軍公子呂和大臣們紛紛建議派兵去鎮壓,而鄭莊公卻以不想母親難過為由嚴詞拒絕了。
【兄弟反目】 【母子結仇】
過了幾天,鄭莊公讓祭足代他管理政務,稱自己要去洛邑替周天王辦事,于是便動身離開了都城,母親姜氏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将這個情況寫信告訴了小兒子段,讓他抓緊帶兵占領都城,段叔接到母親的信件後很高興,他向所有軍隊宣布,奉主公的命令帶他們去保衛都城,随後便帶領大部隊離開京城,浩浩蕩蕩的前往都城了,哪知其實這一切鄭莊公早就知曉,他已命公子呂早就埋伏在京城周圍,段叔給母親的回信也讓公子呂找人截獲,隻等段叔大軍一離開,公子呂就火速占領了京城,段叔走了兩天後,聽人報信說京城被占了,這下慌了神,随行的士兵們也都知道他們根本不是去保衛都城,逃了很多人,段叔率領剩餘人馬隻能跑到就近的一座小城,然後面對士氣低下的士兵和一座小城怎麼能守得住呢,很快便被占領,最終段叔拔劍自刎,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死前他揚天長歎:“我母親對我太好,反而害了我啊!”
回到都城後,鄭莊公将來信和回信全部給自己的母親看,姜氏無話可說,鄭莊公也對自己的母親恨之入骨,囑咐祭足将母親搬離都城,送到城颍(今河南臨颍)去住,同時發下毒誓:“不到黃泉,再也不和母親見面。”黃泉,就是死的意思,就是說鄭莊公這輩子都不願意見到自己的母親了。
【冰釋前嫌】
這件事情過去後,鄭莊公去除了心頭大患,心情也比較愉悅,可這樣的心情沒有保持太久,因為自從他把自己的母親趕出都城以後,民間和朝廷上有很多議論,說他沒有孝心,不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其實鄭莊公當時也是一時氣憤,現在過了這麼長時間,他的心态也已經慢慢緩和,也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母親。
有一天,城颍有個小官叫颍考叔,到都城來給國君進貢,鄭莊公便留下他吃飯,席間他看見颍考叔把一塊很大很肥的羊肉用布小心的報了起來,便問他為什麼不吃。颍考叔答道:“我在這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可我的母親卻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飯菜,我想帶回去給她也嘗嘗。”鄭莊公聽到此話,便感歎道:“你真是個孝子啊,我雖然做了國君,卻不能像你一樣奉養母親啊”,于是将自己發的毒誓說給了颍考叔聽。颍考叔聽過之後,卻說,這有何難,不就是黃泉相見麼,我們找人挖地道,隻要土地裡挖出水了,不就是黃泉麼,到時再在地道裡建一所房子,主公您不就可以和母親在那裡見面了麼,鄭莊公聽後非常高興,于是委托颍考叔去辦這件事情。
颍考叔找了五百人日夜趕工,很快就把他們設想的地道和房子建好了,同時把鄭莊公的母親接到了地道中的房子中,鄭莊公從地道的另一頭下去,與母親見面,兩人一見面,鄭莊公便給母親跪下了,說:“兒子不孝,求母親寬恕”。母親姜氏連忙将他攙起來,說:“是我不好,怎麼能怪你呢。”就這樣,母子冰釋前嫌,鄭莊公決定将母親接回都城,馬車回來的那一天,他與母親同乘一輛馬車,故意在城中多轉了幾圈,讓百姓們都看看他的孝心。
以上便是“兄弟相殘”的成語典故,這個故事不僅對兄弟間的相處提出警示,也對為人父母有着很好的教育意義。
看成語典故,知盛衰更替,得人生智慧,歡迎點贊關注收藏,本号會持續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