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老子曾子的事迹

孔子老子曾子的事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51:50


孔子老子曾子的事迹(掌故知魯孔子弟子的故事)1

詠歸圖·王承山繪


“四子言志”的故事是《論語》中字數最多,故事情節也最完整的篇章,無論在内容主旨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這則故事含括“孔子問志”、“四子述志”和“孔子評志”三個部分,充分彰顯了孔門弟子的鮮明個性。而在孔子對每個弟子志向進行點評與取舍的話語間,也體現了孔子“啟發誘導”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們是如何言志的。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孔子坐着閑聊。孔子說道:“别總覺得我年紀比你們大了幾歲,你們就拘謹約束。咱們今天有什麼說什麼,都說說自己的心裡話。平時你們經常歎氣,說沒人了解你們,沒人肯任用你們。現在假設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準備去做什麼?”在場的弟子中,子路的年齡最長,而且也确有能力。聽到老師這樣問,他就毫不客氣地搶先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有入侵者,内遇饑荒。如果讓我來治理,隻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變成勇敢的戰士,而且懂得規矩。”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并不能算是一個小國,大概隻有齊、楚、秦、晉等國才能組織起超過千乘規模的軍隊。子路以千乘之國自許,表明了他對自己的信心。外有強敵壓境,内有饑荒困擾,而子路認為自己隻需要三年,就可以讓大家成為勇士。不但如此,還能讓百姓知道哪些事情可為、哪些事情不可為。

如何才能做到子路說的這兩點呢?如果換作孔子就會先足食,填飽肚子人們才有精力做别的、才會擁戴執政者;其次,要搞好外交,給自己預備緩氣的時間,一個挨餓的國家是不能打仗的;然後,定期田獵,搞好軍訓。孔子曾經說過兩句話,一句是“必世而後仁”,另一句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從這兩句話中,我們能看出,做到子路說的那種情況該有多難。子路是一個不懂得妥協的人,對他來講,要做到這兩點還真有點難度。盡管子路确實有能力,但在這裡他還是有些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孔子聽完子路的話,微微搖搖頭笑了,接着問冉有:“冉求,你呢?”冉有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的國家,如果交給我管理,三年後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隻有等待賢人君子了。”這句話可以讓我們充分看到冉有的性格,有點謹小慎微,而子路的性格與他正好相反。孔子對兩個人的評價都是擅長政事,還都有着非凡的軍事才能。通過比較冉有和子路的回答,我們可以發現,子路治理國家的規模不僅比冉有的大,而且勝任的工作也多了一項。冉有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來教化人民,但子路認為做到這一點對自己來講是小菜一碟。

聽冉有說完,孔子微微沉思,然後又問公西華:“公西赤,你呢?”公西華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是我願意學習。宗廟祭祀或諸侯國會盟、朝見天子,遇到這樣一些場合,我願意穿上禮裝戴着禮帽,在那裡幫着打打雜,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聽公西華說完,孔子又問曾皙:“曾點,你呢?”孔子和大家談話的時候,曾皙一直都在彈琴,“铮铮铿铿”的。曾皙聽到老師叫到自己了,将琴聲漸漸停了下來,手指在琴弦上一劃,發出一連串“铿铿铿”的聲音,放開琴起身說道:“我的志向跟他們三位有些不一樣。”孔子說:“這有什麼關系?不過就是都說說個人的想法嘛。” 于是曾皙就說了:“在暮春三月,春暖花開,穿着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洗澡,洗完後去舞雩台上吹吹風,曬曬太陽。等舒服夠了,就唱着歌兒回家去。”既然是言志,就說明這是曾皙喜歡做的事情,想過的一種生活。聽了曾皙的話,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贊成曾點的想法啊!”

曾皙等子路、冉有和公西華走了以後,問孔子:“老師您怎麼看他們三個人講的話呢?”孔子說:“不過是各自說出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那您幹嗎要笑子路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子路言語間全無謙讓之意,所以笑他。”治國以禮,而禮之用又在于和為貴,這就是孔子笑子路的原因。孔子又說:“那麼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孔子的意思是治理大國和治理小國在本質上并沒有什麼不同。最後孔子說到:“難道公西華的意思是自己不夠資格管理一個國家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些不都是諸侯需要做好的事情嗎?如果公西華隻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贊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人呢?”

“吾與點也”,在“四子言志”的故事中,孔子是贊同曾皙的志向的。曾皙自己所說的“暮春詠歸”,主張的是“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再從“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張“以禮治國”的。

最後,在“四子言志”的故事中,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故事中孔子把教學活動分成了三個部分,先是問志,然後由弟子述志,最後孔子進行評志。在問志中,孔子“循循善誘”,鼓勵弟子暢所欲言;在弟子述志的過程中,沒有過多幹預,讓弟子充分自由表達自己的志向。這便是“啟發誘導”的教育思想,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弟子述說完各自的志向後,然後依據每個弟子的能力來做出自己的判斷與建議,展現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故事中,孔子以言志教育來幫助弟子确立遠大理想,從而引導弟子踐行禮樂治國的根本之道。

作者:倪毅鋒 馮文浩 彭慶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