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13:19:19

過年期間的各種講究忌諱你知道多少?我來告訴你,現在知道還不晚哦~~

正月初一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1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财,而把“掃帚星”引來,招緻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着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幹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2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财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财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号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财。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為各地特産,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榄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财。

正月初三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3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區将初三稱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長約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财寶向外流一樣。

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财進寶,萬事如意。

正月初四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4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備齊,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過去,老闆若想将某人“炒鱿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一次,在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幸存的人們跑進了山裡。後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裡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嚴禁去别人家裡拜年串門,因為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夥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更隆重。這個習俗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正月初五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5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将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将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闆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财神。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财神”。

正月初六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6

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挂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杆敲打秤盤,讓店内響聲一片,取“響響當當,大吉大利”之意;門闆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7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将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8

相傳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初八這天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鬥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

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着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正月初九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9

民間認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淩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正月初十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10

相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在山東郓城等地有擡石頭神的說法。

初九夜裡,人們将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擡着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着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11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傳在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于家,占蔔諸事。

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春節初一到十五的風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民俗和忌諱)12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放花燈、舞獅子、踩高跷、猜謎語,還要吃元宵、湯圓。

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地看着别人的燈籠着火,這個叫做“碰燈”。

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