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包子饅頭的來曆

包子饅頭的來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13:18:09

包子饅頭的來曆?饅頭”是中國漢族傳統面食之一,是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圓下平,沒有餡兒有餡的叫“包子”也就是現在我們方言所說的馍、馍馍這種食品是諸葛亮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做出來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包子饅頭的來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包子饅頭的來曆(包子饅頭的來曆是什麼)1

包子饅頭的來曆

饅頭”是中國漢族傳統面食之一,是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圓下平,沒有餡兒。有餡的叫“包子”。也就是現在我們方言所說的馍、馍馍。這種食品是諸葛亮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做出來的。

據《墨子?耕柱篇》說,我國大約從戰國時便開始将發酵後的面團蒸制食用,稱之為酏食,當時的面是用杵臼搗細的,由于當時磨尚未出現,因此并不流行。西漢年間随着磨的出現,面食種類逐漸增多,但當時人們還不懂得面的發酵,都是死面的。後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漸掌握了酵母菌生化原理,在适當溫度下使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等微生物在面團裡發酵。這些菌有的使澱粉生成了酸,有的使澱粉生成了糖和酒精。放堿就是為了與酸中和,以消除酸味,并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團形成氣孔,有利于人們的消化和吸收。

中人吃饅頭的曆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明朝黃一正《事物绀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南朝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雲: 諸葛武侯之征孟獲 ,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因為“蠻頭”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代替蠻夷兄弟的人頭做祭品時急中生智做出來的,人們開始叫“蠻頭”,後來諸葛亮覺得吃“蠻頭”是對少數民族的不尊敬,就改稱“饅頭”了。

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泸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泸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内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泸水之後,饅頭就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于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的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從此以後,人們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明周祈《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宋丁度《集韻》:“饅頭,餅也。”

唐以後,饅頭的形态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明王世貞撰,鄒善長重訂的《彙苑詳注》記載:“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别稱也。”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宋周密《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嶽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将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态。因為其中有餡,于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栐《燕翼诒謀錄》:“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

饅頭在唐宋年間已作為美馔,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漢族人家喜歡食用,而且它還是與北宋同時代的遼國契丹貴族的食品。從文物考古中發現的一座遼墓壁畫上,有侍女端着一盤饅頭送給主人進餐。畫中反映出饅頭已成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末民初徐珂《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

随着社會的發展,饅頭細分為饅頭、包子、花卷等主要類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