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時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從故鄉颍川到遠方探視生病的朋友。
好巧不巧,剛到沒多久,就趕上少數民族的軍隊圍攻。
朋友一看情況,無奈地對荀巨伯說:“我現在是快要死了,眼見是沒法走了。可您現在走的話,還能避開。”
荀巨伯正色回答道:“我遠道而來探望您,您卻讓我離開。這是敗壞道義而求生啊,哪裡是我荀巨伯的做法呢!”于是便留下和友人在一起。
軍隊進城以後,發現全城就剩下荀巨伯和他的朋友兩個人了。就好奇地問道:“我們大軍一來,全城的人都跑去逃難了。你是誰,幹什麼的,竟然敢獨自留下來?”
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此時我不忍丢下他。你們要殺的話,那就用我的命來代替朋友的命吧。”
叛軍一看,頓生慚愧。他們互相看了看,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土!”
于是便撤軍而去,
全城也都得到了保全。
我們古代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人的五常,也就是五種基本道德。
《列子》裡面說到:人要是沒有了義,就是隻會吃飯的飯桶,和雞、狗又有什麼區别呢?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列子·說符》
這則故事裡面,
朋友走不成卻讓讓荀巨伯走,是義,
荀巨伯在危機關頭,不抛下友人,願意以身相代,是義;
而叛軍良心發現,也是義。
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他們身上都流淌着人道主義精神,閃着人性的光輝。
在儒家看來,君子和小人的區别就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堅持一點道義,多做一些善舉,也許并不帶來什麼眼前的利益。
卻說不定,這份善心會在某一刻拯救我們和其他人呢。
又或許,在發出這份善心的同時,我們就從日常的生活的灰暗之中得到拯救了呢。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甯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世說新語·德行》
本文由啟揚國學驿站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