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雨
張利軍長得有點兒黑,煤礦工人又稱“煤黑子”,我“盜”用趙樹理小說主人公“小二黑”按在他頭上也不為過,人家“小二黑”現在可出息了,還有個“全國技術能手”頂呱呱的名号,他以前也就是窮得叮當響的“煤二代”,過去不是有一句“英雄不問不出處”的話嗎?
掐指算來,我認識張利軍也有十多年了---自我從事新聞工作第一天就認識了他。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沉浸在充滿文藝氣息和文化交流的愉悅氛圍中。這時,辦公室走進一個身體颀長、長得很帥氣的小夥子,古銅色的臉上寫滿淳樸随和,他是那種腼腆、話語不多類型的人,甚至有點兒木讷,如果有人當面兒誇獎他幾句,他會一下子臉紅,紅上好一會兒,這一點隻有那些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誰叫他皮膚那麼黑。他是來給編輯部送一篇他寫的詩歌,那時,宣傳部正在編輯一本叫《金馬》的雜志,我開始是把他當作“詩人”的!那是一篇歌頌十六大、十七大黨代表梁宏偉和楊存智以及綜采隊群體的詩,後來才發現,他是那種既會寫詩歌、散文、新聞稿,又在技術創新上有所造詣的一個人。那是一首《詠煤》的短詩:
是你,
晨曦剛露,
就匆匆告别,
溫馨的小屋和親人,
抹去滿身的霞光,
用心中那顆鮮紅的太陽,
去照亮用意志掘出的路,
去喚醒那,
酣睡了億萬年的烏金
……
那詩裡透着一個“煤二代”對煤礦及煤礦工人的灼熱之情。
那幾年,他一有空兒就往辦公樓跑,同事會悄悄地說:“小二黑又來給咱送‘禮’了!”,當然,我們明白這“禮物”是詩歌也有新聞稿。來的時候總和一個筆名叫“鐵流”的---我的前輩形影不離,“鐵流”曾經在宣傳部理論組工作過,大家一來二去都成了熟人,馬脊梁礦本來就不大,礦上有什麼大事發生,傳播起來也就一根煙的功夫。
《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對中國傳統工匠文化的生動寫照。時至今日,“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已成為馬脊梁礦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之源。沒想到,一直喜歡用詩歌頌、贊美礦山、勞模,喜歡用新聞講述礦山及工匠的人,用27年的堅守,踐行“執”、“粹”、“責”的匠人精神,從一個懵懂的混雜在普通的“煤黑子”當中的青年,終于也成為了别人仰慕的對象。
“小二黑”做着一個“夢”
執,乃“執念”、“執着”,“執”的精神,就是擇一事,傾注你的心力,将它做到極緻,賦予它超越時間的生命力。
他的出生地黃土溝村緊鄰馬脊梁礦。因父親是礦工的原因,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在馬脊梁礦上學,他喜歡拆拆修修,家裡的舊電器是他最感興趣的“玩具”。“它們為什麼會發聲?”“裡面到底有什麼機關?”……在擺弄當中,包括家裡的電視、錄音機等,他都是經常自己拆卸了又悄悄裝好。有一年春節,鄰居家的電視機忽然“雪花飛舞”,晚會即将開始,這愁壞了鄰居,已上初中的他聞訊說“過來瞅瞅”,征得鄰居同意後,在鄰居忐忑、疑惑的目光下,他沉着應戰,二十分鐘就解決了問題。“會修家電的初中生!”就在周邊傳開了。那個年代,會修家電和會開車一樣都屬于“牛人”,是要被人們高看一眼的。于是,“做一名家電修理師”成了他将來選擇職業的夢想。他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希望從理論上尋求突破,買家電書籍成為家裡一項不小的開支,鄰居、鄰居的朋友家問題家電堆滿了狹小的屋子,閑下來就從書中找答案,然後聚精會神地焊接着一個個電路闆上的二極管、三極管、電阻、電容器……當人們從他手裡接過修複如初的電器,在贊許目光和語言中有了一種神聖的自豪感。後來,電腦剛流行,他特别渴望有一台屬于自己的電腦,而一台386的價格在7000多元,用AutoCAD來畫圖是很多技術員求之不得的寶貝。但這價格是一個井下工人幾乎一年的工資!父親看出了他的心思,但那樣的天文數字父親實在拿不動,隻好花70元買了台小霸王學習機當電腦“入門機”,别人用來玩遊戲,他卻研究起五筆,還自己編了套“五筆字根訣”,讓他過了電腦“寫字”關。
中學畢業後,他考入技工學校學習,專業綜采電氣。這對于一個愛好電器的人來說真是如魚得水。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當其他的同學玩耍的時候,他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裡,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技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馬脊梁礦液壓車間開關組,從事井下各類機電設備的維護和修理。那時,馬脊梁礦剛成立全局第一個“高産高效”隊,機組是進口裝備,十六大代表梁宏偉的師傅--“機電大拿”田國華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什麼時候自己也能掌握機電檢修的絕技?
張利軍追“星”田國華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他那樣的人!
“小二黑”憋着“一股勁兒”
粹,從米,從卒。“卒”為“極點”、“極端”,
“粹”是純粹、精華,純一、不雜。
每一個技師的成長都有一段難忘的學徒時光,每一個技師的成長都需要一個證明自己的舞台;每一個技師的成長都需要有時刻奔赴戰場的準備和看家的技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第一次下井解決機組故障,就被那些龐然大物“震住了!”,根本無從下手。單憑在學校書本裡學到的知識遠遠達不到現場維修技能的要求,為更好地掌握維修技能,隻有全面掌握設備原理,才能對設備維護保養做到得心應手,不然的話,遇到設備故障就會無從下手。他每次工作完,都把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那間曾經修理家電的小屋又成了研究礦井設備“神秘閨房”,簡直到了入魔的程度,有時吃飯的時候忽然想起了什麼,放下碗筷又投入到研究中。母親怕他“太沉迷了”、“到時候連個對象也找不到!”,而作為一名皮帶維修工的父親覺得兒子的路走對了,有一種“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自信。
學習向來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在這方面,張利軍的确有“奶功”。通過向書本學、學校老師學、老工人師傅學,他的技術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解決故障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縮短。因為懂技術,有能力,很快被任命為綜電組的組長,他跑宣傳部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稿件由詩歌轉向技術革新方面的新聞稿。問他緣由,他含蓄地說,我的“詩”都浸在了日日夜夜的工作裡,浸在一項項革新成果裡了……
他與高人“對表”,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短短幾年就掌握了采煤機電控、變頻器、饋電開關、磁力起動器等十大類106種型号的電氣設備維修技術。他說,高科技時代,檢修工如果不會PLC就是文盲,而PLC的關鍵是編程。為了買到最新版的編程書籍,他隻好壓縮其它開支,自學電路編程,辦公桌擺滿了編程控制器應用教程、綜采維修電工的書籍,僅PLC編程方面的書籍就有百餘本,并做了厚厚的讀書筆記,學編程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如果可編程控制器像人的大腦,人機界面就像人的臉。”編的多了,越做越順手,像壘積木一樣有趣,冷冰冰的機器似乎也有了靈魂,能夠“人機對話”了,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海無涯苦作舟。2009年,他被任命為供電科電氣車間的副隊長,正值“雷雨工作室”成立,拜“全國勞模”王雷雨為師,經過名師的指點,他如饑似乎渴地學習專研,跟着師傅學習處理井下機電事故,電氣維修經驗更加精進,成了“雷雨工作室”的一名導師,真是“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他一方面負責井下的電氣設備維修,一方面培養新人。在工作之餘,他還不忘記繼續“充電”學習,他參加學習了大同煤炭技師學院綜采電氣維修專業高技班、電氣自動化專業技師班、太原理工大學礦山機電專業、山東理工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并派去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培訓,這都是他人生的第一次。
量變引發質變。2015年,馬脊梁礦上馬首個放頂煤綜采工作面,受運輸條件限制,很多大型設備需要在地面拆解後,下井再組裝,嚴重影響了大型設備的組裝進度。這是他早已預料的事,期間研制的“井下QB50/20T起重遙控裝置”發揮了“騰挪大轉移”的奇效,這個技改項目,榮獲同煤力量杯競賽一等獎。而僅2014年,他和團隊修複各類大型電氣設備83台,為井下生産隊組處理電氣事故29起,為礦節約資金183萬元。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2017年9月,他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稱号。他是繼十八大代表王雷雨之後第二個榮獲此殊榮的高級技師,礦上一次獎勵了他3萬元。在2017年全國技術比武的編程科目比賽中,獲得冠軍,成了萬人矚目的對象,終于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模樣。“他身上有一股韌勁,最善于動腦筋解決問題,凡是綜采面設備電氣出了‘疑難雜症’,我們第一個想到他,總是手到病除,他是處理機電疑難雜症的專家大夫。”這是綜采系統對張利軍的中肯評價。
看來,這個“小二黑”真的不簡單!
“小二黑”心中有“一束光”
責,乃“責任”、“擔當”。“責”的精神,就是一種盡心竭力的使命、一種義不容辭的擔當、一種責無旁貸的義務。
對張利軍來說,修複複雜機電設備,靠的不僅僅是過硬的技術,更多的是一份責任。設備安全直接關乎礦山安全、礦工安全,如果沒有這份責任心,和在責任心驅使下的那份一絲不苟,是不會成功的。正是這種不斷學習精神和強烈的責任心,讓張利軍經曆了一次次蛻變,從一名綜采維修電工成長為煤炭行業技能大師。他不滿足單純的維修處理,還探索研制出了可編程控制器,人機界面、集中控制台、遙控器等編程系統,作為晉能控股煤業集團首個國家級創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的成員之一,張利軍積極學習PLC編程技術和變頻器修複技術,由他自主研制的高壓開關模拟實驗台,成功解決了電氣設備檢修存在的安全問題。截至目前,張利軍共完成包括熱風幕集中控制,井下雙梁橋式起重機遙控改造,智能化絞車授權裝置等在内的三十七項技術創新改造,現已全部成功運用到井下生産。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号、“三晉技術能手”稱号、“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三晉工匠”、“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幹人才,取得第七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綜采維修電工第二名優異成績。
父親曾經告訴過他一個關于工匠的故事,這個人也像最初的你,也很喜歡學習、鑽研機電技術,最終成為全煤行業機電檢修的方面佼佼者,但這個人生怕自己的“絕技”被别人學習、超越,授徒的時候總是“藏一手”,“獨門絕技”絕不外傳。井下機組有了問題,也隻能由他親自去處理,教會了别人本來是可以分擔工作量的事,讓他弄得神乎其神。久而久之,從他身上學不到東西的徒弟轉投其他“大拿”門下,他的“絕技”随着技術更新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一定要把絕技教給徒弟,别藏着掖着”,這是父親的諄諄告誡。“這個舞台是企業提供的,我将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技術、經驗毫無保留傳授給更多的一線職工,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每次接受媒體采訪,他都不忘說這句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利軍針對不同的電氣設備總結出了“望聞聽測”直觀法、分階數據測量法、對比置換元件法、開路接入法、控制回路分割調試法等故障診斷技術,他喜歡現場教學,這符合他的性格。2021年2月17日夜班,該礦綜采一隊3#層8113工作面MG650/1630-WD型交流電牽引采煤機開不起來,第一時間,他就帶上幾個徒弟趕到現場。打開電控箱用萬用表查先導,先導回路不通,用搖表檢查發現油泵機主回路漏電,找到原因後,他讓徒弟們上手,自己旁邊“督戰”,僅用了半小時就處理好了。通過這些方法的教學,提高了電氣設備的修複質量和工作效率,也讓徒弟們積累了實戰經驗,使他們全面掌握了MG650/1630型電牽引采煤機、EBZ220型掘進機電氣部分、ACS800變頻器、KBSGZY系列移動變電站、KBZ系列饋電開關、QJR系列軟起動器、QJZ系列磁力起動器等設備修複技能,徒弟們的技術水平也是水漲船高。
其實,張利軍一直有個隐憂,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鑽研技術的并不是很多,他們喜歡玩短視頻,喜歡刷抖音上快手浏覽小紅書,希望自己一夜間成為“網絡紅人”賺取流量。對這些人,張利軍閑下來的時候喜歡和他們聊天,給他們講梁宏偉、楊存智、王雷雨的成長史,馬脊梁礦是人才輩出、聲名遠播。講馬脊梁礦的人文史、礦史、革命史、創業史……馬脊梁礦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奮進史,一部光榮史。我們是這筆寶貴的精神财富和豐厚的無形資産繼承者,我們每個人隻有将個人理想同企業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價值,否則,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人才也不是哪個階層、哪個行業的專利,隻要肯努力、肯鑽研,人人皆可成才。你們正值風華正茂、精力充沛,年輕是你們的優勢,學習是你們的強項。對于理想,你們富有更多的激情;說到成才,你們擁有更多的機會。
“愛學習、敢創新、帶徒無私,他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張利軍所在隊組黨支部書記這樣評價他。
他就像礦區的燈光,照亮了地平線下黑色的世界,在日與月的輪回中,捕捉心中平凡而偉大的信仰,星辰鬥轉,日月變換,将熱愛化為動力,讓技藝傳承延續,“小二黑”張利軍正在用一雙慧手,為礦井的安全生産保駕護航,用一顆匠心譜寫着“烏金事業”新的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