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負責解釋貴州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野生石頭、野生空氣——解釋貴州野生的一切!1053種脊椎動物、8400多種野生維管束植物,每一樣都是傳奇。
在學校時,我對那些标本可以弄得滾瓜爛熟,但在實踐中看到實物時很可能完全陌生。剛從大學畢業到貴州茂蘭保護區工作的時候,我對茂蘭的那些花草樹木都無比陌生,畢竟茂蘭僅種子植物就有近兩千種,而上大學時在野外能見到的種子植物不過幾百種。
七八月份的荔波炎熱得不得了,但不能因為炎熱就懈怠了工作。有一次我與當地的老鄉一起去巡山,在路邊草地上發現一種有着綠果果、紅果果、紫果果、黑果果的小草,卵圓形的紙質葉片上長有一些毛毛,葉脈為3-5基出脈,側脈互相平行。兩三朵花形成聚傘花序,頂生于枝端,基部有2片葉狀總苞片。花瓣淡紫紅色或紫紅色,花絲較延伸的藥隔略短。雄蕊有兩種形态,長者藥隔基部延伸且彎曲,短者藥隔不延伸。子房下位,頂端具刺毛。肉質果實像一個個小壇子,直徑約1厘米。我很好奇,問當地老鄉這種草叫什麼名字?他們告訴我“利哏,利哏”。
我一直以為這種草的名字就叫“利哏”,後來學會了些布依話,才知道“利哏”的意思就是“好吃”,隻不過當時他們告訴我那種果果好吃。
再遇到這種小野果時,我嘗試着摘來試吃,放在嘴裡酸酸甜甜的,有一種特别的香味,味道不錯,很像藍莓的味道。再後來走到野外,會有意無意地去找找,看地上有沒有生長這種東西。你别說,之前是沒注意,真注意到了才發現,這種植物其實在貴州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一些酸性土壤地區,草坪上、大路邊、田坎腳、森林緣都經常能看到。
地菍的花
再後來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了這種植物就是地菍,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一種小灌木。由于株高僅10-30厘米,莖又是匍匐狀的,分枝又多,被誤認為是草本植物了。“菍”(niè)是古書上說的一種棗樹,而加上一個“地”字,更加強調了它的矮小,接近地面。
地菍一般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生活力較強,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生長迅速等特點,甚至在石縫中亦能很好地生長開花,對水土保持起到很好的作用。
成熟的地菍果實中至少含有16種氨基酸,包括蘇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等7種人體所必需氨基酸和嬰幼兒所需的組氨酸。谷氨酸具有較高的含量,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32.80%。還原糖占總糖的96.34%,維生素C的含量與傳統水果梨、香蕉等相當。花青甙含量高達到300mg/千克。還含有鉀、鈣、磷、鎂、鈉、鐵、錳、銅、鋅等多種礦質元素,且各礦質元素的比例适當,其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利于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它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新鮮水果來開發利用。有人吃了地菍的果實後,嘴巴、牙齒、舌頭會留下天然的色素,用手采摘後也會染色,這是為什麼呢?先留個懸念,文章最後作答。
地菍的果實
“夜郎無閑草,樣樣都是寶”。地菍不光是好吃,還具有保健和藥用功能。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特别是治療消化道出血的止血功效顯著。也有報道稱,地菍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是藥三分毒”,那些抗腫瘤的藥物中,有許多對正常細胞也有傷害,而地菍對正常細胞完全沒有毒副作用,滿滿的正能量啊!
地菍的觀賞價值也較高,其葉片濃密,分枝多,覆蓋效果好,植株貼伏在地表,能形成平整、緻密的地被層,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地菍屬于常綠植物,一年四季都在開花結果。它的葉片可在同一時間内呈現綠、粉紅、紫紅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葉上出現多種顔色。可以想象,在城市的草坪上、花壇中、綠化帶内栽一片地菍,将是怎麼的一種景觀效果?
關于地菍,這些冷知識你也許感興趣:
顔色多變的“五彩”野果
地菍的果實顔色多變,剛開始的時候是綠色的,慢慢長大,快成熟時就變成了粉紅色、紅色,最後變成紫色,完全成熟後變成紫黑色的了。
地菍的含鈣量是牛奶的6倍
地菍的鈣元素含量高達7328.4mg/千克,可作為天然的補鈣食品。它的鈣含量比牛奶高,牛奶每100克中,含量大概是120毫克左右,而地菍的含鈣量是每100克中有732.84毫克,是牛奶含鈣量的6倍。
最後回答文中問題:地菍是一種優良的天然食用色素,成熟地菍果的色價高達190,難怪吃它嘴巴會被染色。但地菍果實的色素無毒副作用,且還有濃郁的果香味,色素在酸性條件下顔色鮮豔,性質較穩定,是用于飲料、冷飲、果酒、糖果和點心的良好着色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