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鲸類,又名白鳍豚、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夾、青鳍等,僅産于長江中下遊,其個頭巨大,體重可達200多千克。
然而,由于生存環境的影響,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白鱀豚,已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白鱀豚 (圖片由張春光提供)
家在長江,喜歡群居
自古以來,白鱀豚就居住于長江,從湖北宜昌葛洲壩上遊35千米處,至上海的長江入海口,洞庭湖、潘陽湖也包括其中,全長約1700千米的滾滾長江中都曾有它的身影。
在長江中,白鱀豚還是個大個頭,身長1.5米—2.5米,重量可達100—150千克,最重的達到230千克。它的外貌很有特色,體型為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且光滑,背面一般呈淺青灰色,而腹面則呈潔白色,當受到陽光照耀時更顯光亮。
白鱀豚喜歡群居,常常三五成群活動,一般都是活動在江心主流區。食物以魚類為主,有時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
圖源:視覺中國
白鱀豚呼吸是用肺進行的,每隔一兩分鐘就要将頭頂和呼吸孔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出水呼吸時會發出聲響,換氣有時也會噴出水花。在天氣悶熱時,或要下暴雨時,它們會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人們将此情景稱為“白鱀拜江”。
然而近年來,白鱀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在一些區域中已經消失,人們再也難以見到“白鱀拜江”的場景。
生存狀況堪憂,難以尋覓
白鱀豚,你在哪裡?人們熱情地呼喚,并于長江中苦苦搜尋,但結果卻令人揪心。
通過一組數字便可得以證明:1980年代初,白鱀豚有400多頭,1990年調查時還有200多頭,到了1995年,尚不足100頭。
1997年11月,我國調動300多名專業人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考察,結果在長江口至宜昌約1700千米的長江幹流江段和鄱陽湖、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發現白鱀豚13頭。此後1998年和1999年,均采用同樣的方法,但重點考察部分主要江段,考察的最終結果分别為4頭和5頭。
在長江裡,白鱀豚已難以尋覓到蹤影,那麼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它們的生存狀況又是怎樣呢?
最幸運的是飼養在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淇淇”,它在這裡生活了22年零6個月,成為世界唯一一頭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白鱀豚。
2002年4月2日,“淇淇”生前最後一張“标準照”。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張先鋒 攝
然而,從“淇淇”于2002年7月14日去世後,再也沒有人工飼養白鱀豚的記錄。
白鱀豚這個物種比大熊貓更珍貴,它在長江水域生活了2500萬年,國際上稱之為“旗艦種”。為了找到它,2006年11月初,由中、美、日等6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從湖北武漢出發,在長江中下遊往返3336千米,為期38天,想要确定這個物種的處境。
但搜尋結果令人沮喪,除了兩次疑似白鱀豚的事件外,并沒有發現其蹤迹。
應急保護已到位,隻欠“東風”
2007年,有中外野生動物學家聯合聲明,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之後雖然不斷有消息稱有人發現白鱀豚蹤影,但是沒有一次有确鑿證據。
功能性滅絕,是物種滅絕的先兆。若不及時搶救,該物種危在旦夕!
搶救白鱀豚的行動正在積極進行中。我國已經制定了以發現白鱀豚、加強長江淡水豚栖息地保護為目标的應急保護工作方案,一旦發現白鱀豚的存在,将按照《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要求,立即啟動白鱀豚應急保護計劃并實施專項救護行動,而且還會嚴格劃定保護區實施特别保護等。
此外,我國還建立了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相繼發布了保護條例、通令、布告等,并建立了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家級白鱀豚自然保護區,此外,還建有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但是如果白鱀豚已經真的滅絕了,那麼實施再好的保護方案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許煥崗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