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的基本方法,它既十分講究,又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兩軍打仗時,輸了的一方叫“敗北”;運動場上比賽,失利一方也叫“敗北”。那麼,它是否意指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跑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中國曆史的衆多重大戰役,失敗者向南逃跑的居多,然而,卻從來沒有“敗南”一說。負方為“敗北”,勝方是否就“勝南”了呢?當然也不是,因為“勝南”之說聞所未聞。可見,這“敗北”之“北”,并不等于東南西北方位的北。優勝劣敗,與方位無關。
那麼,到底為什麼把敗仗、敗績叫“敗北”,而不把它叫“敗南”呢?
原來,“北”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它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為兩個人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之形成字,它形象生動地說明“北”字的含意是“背對背”。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叙》一書中說:“北,乖也,二人向背。”北既為背,“敗北”就容易理解了。古代兩軍交戰時,都是正面相向的,一番生死博殺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當然是“敗北”了。由此,“北”這個詞慢慢增加了“失敗”這一層含意。如春秋末期,著名軍事理論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的《軍事》就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這裡,“北”即是“敗”或“敗逃”,這句話的意思為“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而在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這樣的說法,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此外,唐人李邕《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中亦有句雲:“胡虜久摧,戰辄北。”
後來随着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發展,“敗北”這個詞應用更加廣泛。秦漢以後,“敗北”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雙音節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此後,“敗北”不僅指軍事失敗,而且引申為做各種事情的失利。而在現代漢語中,“敗北”還被泛指在各種競争、競賽(如體育比賽、競标、競選等)中的失敗。
總之,北即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不管逃的方向是東、是南或是西,統統都叫“敗北”。我們知道,中國人的方位詞,都有固定習慣用法,如北上、南下,沒有人說北下、南上的。又如建房子喜好坐北朝南圖風水,皇帝臨朝要面南而坐才有威勢,都是約定俗成的。“敗北”不“敗南”,道理與此一脈相承,觸類旁通。
========================================
蘭亭會是全球頂尖的綜合性文化傳播交流平台。其總部設于中國北京,目前已經在全球20餘國家,30餘地區設立合作機構以及辦事處。五千年文化與思想交流平台,企業家分享智慧的交友平台,在這裡,高朋滿座、群賢聚首、各領風騷、相會融合的文化平台。
感恩結緣:
更多精彩請結緣微信搜索蘭亭會 或者beijinglantinghui/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查看公衆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