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費城第一銀行中央轉錄部因為原來的收發員升職後一直找不到稱心的人接班而苦惱不已,看似簡單的收發工作,卻屢次因為招募者的性格與崗位不匹配而無法順利開展。有的人性格活潑外向,非常喜歡在工作時逢人聊天;還有人過于固執己見,隻要開始工作,就會對外界任何指令視若不見。
而收發員的工作内容不僅是需要印刷文件并送歸原處,還需要注意銀行打字員的材料供給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收發員必須能區别各種任務的輕重緩急,并優先處理最緊急的任務。
基于工作任務的需要,人事部為轉錄部推薦了一名SFP型(感覺情感感知型)應聘者,此人一經上崗就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因為他不僅滿足了這項工作的基本要求,還能超越期待地提高工作質量,比如他還能在遞交材料時提醒打字員關于這份文件的緊急程度。
其實,類似上述情況的現象并不少見:我們經常困惑于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别人做起來很容易,而自己做卻困難重重;為什麼有人在原崗位的表現非常不理想,可是調崗後卻如魚得水;亦或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是個出色的執行者,但在管理者的角色上束手無策……
圖片來源于 網絡 侵删
直到我讀到了這本書《天生不同——人格類型識别和潛能開發》,它像一面鏡子,不僅精準地投射出我的“正面”,還能引導我看到自己在鏡子的“反面”呈現出來的樣子,正反合璧,才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自我。
這是一本心理學類的書籍,然後它的作者也和這本書名一樣,與其他心理學者“天生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她的母親開始對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産生了興趣,為了幫助當時需要外出接替男人工作的女性找到更适合于她們的工作,伊莎貝爾二人親編了一套全新的人格測驗,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它,即邁爾斯-布裡格斯人格類型測試表(MBTI),自1943一經面世,它既因自己沒有專業的心理學背景而備受非議,但同時也在實際應用中被世人廣泛接受。
這是一本很暢銷的書,自2016年第一版發行,至今已經印刷了36次。本書系統地解釋了人們的天資差異,描述了由外傾、内傾、感覺和直覺四種主導心理功能,與思維和情感、判斷和感知等四種輔助心理功能組合在一起形成了16種人格類型的特征,展示它們對個體産生的不同影響和人格在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全文沒有任何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滿是故事和實例,無論是心理學愛好者還是、家長、教師、學生、打工族等,都能從中學到了解自己和他人人格的優劣勢,最終達成在互補的環境下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我想分享下來自書中的收獲。
一、原來我們的天生不同早已形成
德國哲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裡士多德。有一次,他去當“宮廷顧問”,皇帝讓他解釋一下哲學問題,萊布尼茨對皇帝說,任何事物都有共性。
皇帝不信,叫宮女們去禦花園找來一堆樹葉,萊布尼茨果然從這些樹葉裡面找到了它們的共同點,皇帝很佩服。這時,萊布尼茨又說:“凡物莫不相異”,“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
宮女們聽了這番話後,再次紛紛走入禦花園去尋找兩片完全沒有區别的樹葉,想以此推翻這位哲學家的論斷。
結果樹上的葉子好像都一樣,但仔細一比較,卻是形态各異,都有其特殊性。
圖片來源于 網絡 侵删
這就是“世上不會有兩片一樣的樹葉”的故事淵源,樹葉如此,人亦如此。
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中的感覺和直覺概念就告訴我們任何人從童年開始就會選擇自己偏好的某一種感知方式行事,個體發展的基本差異就已經形成了,并且在成長過程中,更會頻繁使用自己偏好的感知方式來獲取信息,并盡可能地回避自己不喜歡的感知方式,甚至不論個體是偏好感覺還是直覺,都會不可避免地強化喜歡的方式。
随着年齡的增長,個體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表現得更加成熟,并在陌生的領域中顯得越發幼稚,從而形成感知偏好。
作者伊莎貝爾▪邁爾斯還提出了外傾和内傾的心理功能,更全面地闡述出不同性格偏好的個體的特點和優劣勢,比如内傾感覺思維型個體(IST)善于組織與當下環境相關的各種事實和規則,所以他們非常适合從事經濟或法律類的職業。而外傾感覺思維型個體(EST)則更加關注周圍環境,這樣的人在做生意方面則會無往不利。這不僅讓我們有機會更加精準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科學地了解孩子、愛人、同事……難怪這本書會獲得無數讀者的認可。
一言半語無法詳述書中所及的16種人格類型,但我想,無論我們現在展現出來的是哪種類型,都自然有它形成的理由,因為我們本就獨一無二。
下面簡短分享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人并非“純粹”,人格類型都有兩面性
圖片來源于本書
榮格認為心理功能裡總有一種是處于主導地位,并塑造人們的生活,盡管這個理論有一定缺陷,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駁斥,但伊莎貝爾▪邁爾斯證實了一個個體是絕不可能僅靠一種心理功能就能生存,為了穩定運作,一定需要另一種也經曆了充分發展,但相對較弱的心理功能作為輔助,去配合主導的心理功能發揮作用。
良好的人格發展需要輔助心理功能對主導心理功能進行配合。輔助并非不重要,如果不能平衡感知和判斷、内傾與外傾,個體就會陷入人格“失調”的狀态,不僅會困囿于自己偏好的世界中,還會對另一個世界産生恐懼感。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總有一部分人執拗關注于自己的内部世界,并會對來自外部世界的和其認知不同的信息持抵觸和屏蔽狀态,堅持認為改變認知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通過學習,我們發現這是不對的,即使是典型的内傾型人格也會在某個時刻需要調動一部分能量去處理好外部世界的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去體會人格維度的兩極偏好,更有趣的是,作為讀者,我們也會從自己的好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人格類型理論,從而産生不同的認知。
全面認識自己才能更客觀地了解他人。
下面來看看第三部分的内容:
三、了解“人格類型”讓我們更加遊刃有餘地對應生活和工作
圖片來源于 網絡 侵删
如果有人向你提問:學習金融和貿易專業的人和學習理工的人的人格特質有何不同?通過學習,你一定會得出他們分别屬于“外傾感覺型”和“内傾直覺型”。
如果有人告訴你其實在某個領域内幾乎這個群體的人格樣本特征也是表現相同的,你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古人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抵也是這個道理。
伊莎貝爾▪邁爾斯從大量的群體樣本中得到了結論,将不同人格維度的不同偏好相互組合,就形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每種人格類型都有一種主導心理功能,無論是外傾還是内傾,它們都需要受到輔助心理功能的調節,隻有這樣的人格才是完整的。
那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呢?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在一切開始之前就清晰對方的人格特質,無論是對孩子、愛人、同事、領導、客戶……是不是都能做到遊刃有餘、心中有數,少走彎路?
所以說,這本書人人皆可讀、皆可學,的确實用價值很高。
四、寫在最後
寥寥數筆,無法将伊莎貝爾▪邁爾斯的MBTI清晰完整地展現給你,書中還有許多關于人格測試的具體方法,需要你自己去尋找答案。
也許我們能閱盡天下美景,卻無法閱盡世間衆人,但無論如何,有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就離我們掌控未來又近了一步,就是這樣一本書,能夠像一把萬能鑰匙般,幫我們透徹解讀人格,助人、助己,特别推薦更多人能從中獲益。
一本好書,遇見一個你。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