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究竟有多厲害,竟讓一代戰神項羽落得如此境地!
九月間,項羽率領大約十萬楚軍,繞南路經固陵,向楚地迂回撤退;劉邦呢,也累得夠嗆,準備如約,率領漢軍西返關中。
這時候,謀士張良、陳平卻勸劉邦說:
“漢有天下太半(即三分之二),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也就是說,張良、陳平兩個人力勸劉邦不能放虎歸山,應該單方面撕毀“鴻溝和議”,趁着楚軍疲師東返,在背後發動偷襲,從而可以一戰而定天下。
劉邦本來就不是信義之人,即刻同意二人建議,跟着楚軍屁股後面追打,開始對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
漢軍一路尾随,追至夏南。此時,劉邦遣使,約集韓信和彭越共同南下,和漢軍配合共同合圍楚軍。
但當劉邦親率漢軍主力追擊楚軍到固陵(今河南太康)之時,韓、彭二人卻沒有一人出兵配合劉邦。
韓信、彭越之所以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利益,是政治最高的法則。
項羽眼見劉邦背信棄義撕毀合約,怒極,忽然率領楚軍反擊,一戰就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把漢軍打得大敗,迫使劉邦退入陳下,重新龜縮不出,深塹自守。
劉邦又急又怕,向張良問計。
張良說:“楚兵将破,韓信、彭越沒得到大王明确的分地承諾,按兵不動,也在人情之中。希望大王您馬上有所表示,告訴他們兩人要和他們共分天下,二人肯定馬上就會來攻項羽。如果您不能分地與二人,天下事亦未可知。您最好把自陳州到海為界,把三齊舊地全部劃給韓信;而睢陽以北至穀城之地,盡予彭越。如此,命令二人各自為戰,則項羽易敗也。”
劉邦與張良
劉邦依計,馬上派出使臣對韓信、彭越二人作出書面允諾。
果然,韓、彭二人馬上盡起精銳,南下擊楚。
齊王韓信軍力最盛,他親率大軍從齊地南下,很快就占領包括彭城在内的楚國北部地區,兵鋒直指項羽側背,自東向西助漢進攻;當時已是漢國梁王的彭越,也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與劉邦漢軍主力會師,共同對楚軍形成壓制。
漢将劉賈,率軍數萬和九江王英布合軍,從淮北出發,從西南方向開始對楚地發動進攻,克壽春,下城父。
最讓項羽吃驚的是,蕭牆亂起,本來替自己鎮守南線的大司馬周殷,背信棄義,也忽然叛楚投漢。
這位周殷率領軍隊屠滅六縣之後,又與漢軍英布、劉賈會師,聯合北上,和漢軍主力合擊項羽。
此時,劉邦又得到了蕭何在關中地區征募的兵源,共有大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咄咄逼人。
如此,劉邦集團共有五路大軍,總人數多達七十萬衆,形成了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
面對如此态勢,饒是項羽能戰,敢戰,也是衆寡不敵。于是,他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方向(今安徽靈璧南)後撤。
這個時候,局勢對項羽大為不利,因為他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同時,又距離自己發迹的江東五郡路途遙遠。
即使楚軍最終能夠沖破漢軍包圍圈,也很難在追兵不停的情況下及時回到楚境核心地帶。
此時的十萬楚軍,其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孤軍。
很快,漢軍各路人馬陸續到達,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齊集垓下,基本完成了對垓下十萬楚軍的合圍。
十面埋伏
為了便于統一指揮,劉邦任命韓信為全軍統帥。審時度勢,韓信命令劉賈、英布在垓下以南,将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阻擋楚軍北去通路;而韓信本人呢,則親率齊軍主力,和劉邦本部軍合軍,大概有五十萬人,開始準備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總攻。
即使兵力數倍于楚軍,畢竟霸王善戰敢鬥。為了防止楚軍的困獸之鬥,韓信還是将漢軍主力排成了非常厚實的層疊式軍陣,圍之數重,以此來抑制項羽刺心摘肺式的沖鋒。
一切安排就緒後,韓信率本部軍先向楚軍發動挑釁性進攻。項羽如同一頭被激怒的雄獅,立刻率領十萬楚軍沖鋒,力圖中央突破,直沖韓信中軍。他想通過淩厲的沖鋒攻勢,将韓信中軍擊潰,力圖重演昔日彭城大戰的大戲,直接先把漢軍指揮中樞摧毀。
但是,韓信軍事天才,他隻是和楚軍稍作簡單接觸後,便命令漢軍後撤,以避項羽鋒芒。
由于漢軍人數衆多,又有堅實的縱深,項羽此次進攻失效。戰到最後,前後軍脫節,側翼也遭受了漢軍重創。
見時機成熟,韓信率漢軍再次反擊。楚軍氣衰,大敗,不得不退入壁壘,最終為漢軍所圍,陷于 “十面埋伏”之中。
此時的項羽,狼狽至極,對此,《史記》記載如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數阕,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霸王别姬
英雄淚下,美人歌舞,左右皆泣。當時場景,豪華而心碎,動人且凄涼。
千載之下,英雄悲歌,美人淚水。此情此景,後人回顧,依舊扼腕歎息,沉思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