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級期刊投稿重複率要求?近年來,中國科學家的亮眼成果頻頻登上“三大刊”等國際頂級科技期刊,中國科研機構創辦的英文期刊影響因子直線上升,着實讓關心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人們歡欣鼓舞隻是,在“中國好論文”湧現世界主要科技期刊,“中國好期刊”在英文科技期刊大舞台中得占一席的風光背後,人們也許忽視了,還有一批自家期刊“嗷嗷待哺”,仍踟蹰在暗影之中它們就是身份尴尬的中文科技期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文部級期刊投稿重複率要求?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的亮眼成果頻頻登上“三大刊”等國際頂級科技期刊,中國科研機構創辦的英文期刊影響因子直線上升,着實讓關心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人們歡欣鼓舞。隻是,在“中國好論文”湧現世界主要科技期刊,“中國好期刊”在英文科技期刊大舞台中得占一席的風光背後,人們也許忽視了,還有一批自家期刊“嗷嗷待哺”,仍踟蹰在暗影之中。它們就是身份尴尬的中文科技期刊。
“雙下滑”魔咒難破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5052種,其中中文期刊4599種。然而與國際科學界公認的高水平科技期刊相比,我國中文科技期刊刊文質量差距巨大,編輯水平也在同行平均水準之下,影響力更不可同日而語。
業内普遍指出,雖然我國在生命科學、納米技術等領域已開始出現世界級的科研成果,但科技生态系統優勢尚未形成,科技期刊體系布局失衡、治理方式落後,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重災區”。
2019年3月至5月,中國科學院學部特别設立“中文科技期刊困境與發展思考及對策建議”院士咨詢項目組(後文簡稱項目組),以網絡問卷形式調查了2700多名科研人員和科技期刊從業人員。結果顯示,大多數中國科研工作者對中文科技期刊的現狀難以滿意,60.4%的人回答“一般”或“不滿意”。科技期刊從業者滿意度更低于科研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科技期刊質量和稿源呈現“雙下滑”趨勢:被調查的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有47.05%認為中文期刊稿件質量逐漸下滑,33.12%認為中文刊近年的來稿量逐漸下滑。不少沒有被所謂“核心期刊”收錄的期刊面臨無稿可用的局面。
“‘雙下滑’趨勢已成為中文科技期刊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中科院院士高福說。
“指揮棒”餘威猶在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影響中文科技期刊發展水平的原因除評價導向等外部環境因素持續惡化外,期刊辦刊思路陳舊、編輯人才長期匮乏等内生動力因素也對中文期刊健康發展構成阻礙。
“評價導向‘指揮棒’威力猶在,直接導緻我國大量優秀前沿科技成果對國内中文語言環境的科學交流無法發揮積極影響。”高福說。
業内專家指出,由于論文發表與項目評價、學科評估、人才考核和激勵、資源分配等因素仍緊密挂鈎,功利之風一時難以刹住。有心在科學界發展者,從初試科研的研究生到“青椒”“青稞”乃至學科領軍人才,無不以盡早盡多發表英文論文為要務,既得以參與國際科學共同體,又能夠在各種考評中脫穎而出。
在此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如今主要的作者群體以“練手”的碩士生為主,而且其中罕有“雙一流”學子的身影。
另一方面,中文科技期刊普遍面臨資源匮乏的局面,整體而言未能形成良性生态,既加劇人才流失,又讓各家期刊面對國際出版巨頭實難招架。
來自項目組的期刊研究專家劉天星特别指出,我國現行的科技期刊宏觀管理制度,讓大量水平較低甚至功能異化的期刊還有一定生存空間,由此引發權力尋租和學術不端現象。
解困路在何方
中文科技期刊困局如此,怎樣謀求破解之道?多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期刊從業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借助國家和社會資金支持,借鑒國有企業混改模式,打造專業化出版集團。中科院院士萬立駿等專家表示,我國自然科學類中文科技期刊布局分散,質量懸殊,唯有鼓勵期刊彼此聯合協作,形成規模,才有望提升競争力。
二是在規範匿名評審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期刊品質。外部支援固然重要,修煉“内功”也十分關鍵。作為中文期刊,同樣應遵循國際科技界通用規範,以匿名評審積累信譽與聲望。
三是加強期刊數字化平台建設。多位科技期刊從業者表示,應着手建設國家層面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平台,統籌促進中文科技期刊在媒體融合發展、論文網絡傳播等方面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四是改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體制。劉天星認為,應出台科技期刊專項管理辦法,簡化新刊創辦程序,同時推行更嚴格的退出機制,及時淘汰“劣币”,維護中文科技期刊公平競争環境。
五是對科技人才考核評價體系作出必要調整。當前,應綜合考慮不同層次高校科研水平的實際和不同學科成果傳播生态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增加中文論文在人才評價中的比重;同時也應改變影響因子的單一評價機制,增加期刊影響力和服務讀者能力等複合指标。
六是重視編輯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中文科技期刊“造血機制”。科技期刊從業者認為,應将期刊編委服務納入學術考核和學術榮譽體系,在激勵體系中予以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