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3 23:46:41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當你對某件事情把握不準時,是否有做到考察實踐呢?還是人雲亦雲,随波逐流呢?

九百多年前的蘇轼給出了他的答案,當對某個問題心存疑慮時,應當實踐求證,而非盡信書或者道聽途說。

01.

蘇轼一生仕途不順,幾經貶谪,當年蘇轼谪居黃州時,常與兒子蘇邁一同讀書。一次,蘇轼和兒子探讨“石鐘山”名字的由來,蘇轼翻遍古書,也沒能找到一個令他信服的解釋。

後來長子蘇邁要到德興縣當差,蘇轼送他去湖口,得以親曆石鐘山,心中多年的疑團終于得以解開,東坡居士揮毫寫下了千古美文——《石鐘山記》。

他從這次遊曆當中,得出一個結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告訴我們要敢于質疑,保持問題意識,反對臆斷,注重考察,這種精神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石鐘山記》全文共三段,圍繞質疑(遊因)——解疑(遊曆)——結論(遊感)展開,結構清晰而又層層遞進。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夾叙夾議,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不管是其思想還是其文筆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文章開篇直扣主題,提出了郦說和李說,而關于石鐘山的這兩個說法,作者均持懷疑态度,為下文遊曆石鐘山做了鋪墊。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郦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铿(keng)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裡。”郦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人們常常懷疑此說法。(人們做了一個實驗),把鐘磬放在水中,可即使是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後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1

第一段思維導圖

02.

于是就有了第二段的遊曆解疑。第二段寫了四層意思,第一層交代了時間,以及作者能有機會親曆石鐘山的緣由。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而長子邁/将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第二層說了白天時,寺僧給“我”解疑,做法和唐代李渤一樣,“我”笑而不信。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于是就引出了第三層,晚上時,“我”和兒子乘舟遊于絕壁之下,親自探尋石鐘山命名的由來。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作者描繪了滲人的夜景,由近及遠,有動有靜,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u),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鶴也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2

這三句夜景寫得生動且語言富有變化,值得背誦學習

環境如此恐怖,“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害怕,腿在打顫。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cheng hong)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我反倒不怕了,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湧進那裡面,水波激蕩因而發出這種聲音。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xia),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船回到兩山之間,将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镗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

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tang ta)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原來如此!”“我”心中大樂,于是笑着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镗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镗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3

第二段思維導圖

03.

第二段遊曆到此結束,作者的疑問得以解開。進入第三段結論遊感,總結此次收獲。

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可以隻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無嗎?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畢竟夜景很滲人,沒幾個讀書人有這個膽量),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

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我之所以記下以上的經過,歎惜郦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好了,全文解讀完畢,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思維導圖分層背誦,保證你背得又快又牢!

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教你15分鐘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鐘山記)4

全文思維導圖

建議大家有讀高中的朋友趕緊轉發收藏哦~~

另外,關于石鐘山的說法,再普及一點小知識。

1.風水聲如鐘。由于山體是石灰岩構成,在各種水的沖刷溶蝕下,山的下部臨水處的表面形成許多縫隙洞穴,當水位處在一定高度,又有适當的風力和相應的風向時,縫隙洞穴就會“與風水相吞吐”,發出敲鐘一樣的聲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蘇轼就是持這種因風水聲而得名的說法。但這種聲音需要水位、風力、風向諸條件都合适才會發生,不是随時随地都能聽到的。

2.石聲如鐘。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區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用槌敲打,是會發音的。所謂“南聲函胡”是沒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發出的聲音,“北音清越”是洞穴發音的岩石,或碳酸鹽再沉澱時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唐代李渤就持這種因石聲得名的說法,近人也有支持這種說法的。

3.山形如鐘。石鐘山下部山體,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沖刷溶蝕,形成溶洞。《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明、清時就有人持這種以形得名的說法了。不過江湖水位的季節變化和年變化比較大,高低相差達十幾米,隻有水位非常低時,人們才能進入洞内,從内部領略“覆鐘”的形象。


作者介紹:語文老師,專注分享古詩文背誦技巧,以及各類有用又有趣的小知識。更多精彩幹貨,可移步主頁翻閱哦[可愛][可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