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絕大部分人的姓隻有一個字,如王、李、張、劉、陳等,我們稱其為單姓。當然也有人的姓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字,如上官、東方、主父、諸葛、歐陽等,這種姓我們就稱之為複姓。今天我們所要講得就是複姓。
位于河南新鄭的黃帝塑像,黃帝出生于軒轅之丘,故号軒轅氏。他的一支後裔後以軒轅為氏,由此誕生了“中華第一姓”軒轅。軒轅便是複姓之一。
複姓,作為姓氏的一種,其誕生曆程并不特殊,它與單姓同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形成發展的結果。就來源來看,複姓有以下幾種:
以國為姓:代表姓氏有鐘離、淳于等。在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在今安徽省鳳陽市一帶建立了鐘離國,後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為了紀念故國,其國人遂以國名為姓,鐘離由此得姓。而淳于國乃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同樣在亡國後以淳于為姓。
以邑為姓:代表姓氏有令狐等。相傳在西周時期,一位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周王在論公行賞時,将他封到了令狐邑,後來其後裔以邑為姓,得姓令狐。此外,段幹、梁丘、上官、羊舌這些複姓也屬于這種情況。
以居住地為姓:代表姓氏有闾丘、東郭等。齊國有一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時稱闾丘嬰,後人遂以“闾丘”為姓。南門、西門、南宮也屬于這種情況。
除了以上幾種得姓方式外,複姓還有些從由官名、爵系、山水之名、職業而來。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便是從職官名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則是由爵系而來。而澹台則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南遊長江,居于澹台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後以山名為姓而來。
應該來說,複姓在我國的姓氏舞台中一度占據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古代,複姓是極其常見的姓氏,東方朔、上官婉兒、西門慶、諸葛亮我們可謂耳熟能詳。縱觀整個曆史長河,複姓的名人更是不可勝數。在宋代人編制的《百家姓》五百零三個姓氏中,複姓就有六十一個。而在明朝甘為霖所着的《廈門音新辭典》近兩千餘個姓氏中,複姓也占據了三百一十七席。
然而自明代以後,在複姓單音化的趨勢下,大部分複姓簡化成了單姓,如“歐陽”簡化為“歐”、“申屠”簡化為“申”、“公孫”簡化為“孫”、“馬服”簡化為“馬”等等。正是在簡化思想的主導下,我國的姓氏文化遭到了極大的摧殘。直至今日,我國現存的複姓僅有81個。就今天而言,複姓人口隻占我國人口總數的極少部分,在按人口多少而定的新百家姓中,複姓更是沒有一個入圍。
伴随着中國計劃生育這項政策的推行與繼續,中國原本就很少的複姓人口将會越來越少,而這極有可能就是中國複姓文化的滅頂之災。如果現在不加以保護與扶持,流傳數千年的複姓文化恐怕将極有可能走向終點。
歡迎關注個人qfqb__sh
這裡隻寫喜歡的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