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教育是如何發展的?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正在舉行的第十九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上,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焦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數字時代的教育是如何發展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正在舉行的第十九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上,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焦點。
“教育的根本目的一直沒有改變;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生物基礎沒有改變;學習過程中知識形成的層級關系沒有改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26日對記者表示,“那麼,什麼在變?首先,知識内容和傳遞方式在變;随着技術的變化,教育中學習的主要矛盾在不斷調整;技術擁有了更靈活多樣的表達手段,如教育元宇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終身學習成為必然,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認為,當前“技能第一,知識第二”,技能本位教育具有普适性,是新時代高質量教育的“點金術”;同時應注重構建終身學習生态,建設開放性的技能認證體系。他提倡,微認證、毫學位、微課程證書、微專業證書,“1 X”将成為未來教育新潮流。這位專家還為高校數字化轉型提出新建議:支持“數字遊學”、弱化學科分類、強化微專業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孩子們“玩什麼?怎麼玩?玩得怎麼樣?如何玩得更好”?徐彙區科技幼兒園園長汪瑾告訴記者,其所在幼兒園探索數字治理,打造玩 教育生态模型。他們将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設航天啟蒙實驗室、自然探秘室讓小玩家輕松玩、玩中學;同時園方聚焦數字評價,生成小玩家畫像,利用數字技術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
當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數字技術的崛起正在重塑世界。教育提供着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如何抓住并站穩數字化轉型這個戰略的制高點,教育任重道遠。據了解,2021年12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印發《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3)》,将數字化轉型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關鍵特征。上海作為中國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地區,承擔全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重任,到2023年,上海将建設成為全國教育數字化轉型标杆城市。
從“隐形”走向“引擎”、從“新鮮感”走向“常态化”、從“簡單應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全生命周期每個人終身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數字新時代,教育大未來”第19屆上海教博會舉行的第三場主題論壇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指出,在數字化時代,終身學習将成為必然。真正好的學習态度,并不是追求正确答案,而是解決問題。事實上,終身教育同樣是上海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亮點之一。202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發布了學習型城市應對疫情的全球典型案例,上海通過信息技術服務老年人學習的案例成功入選,成為全球13個典型案例之一。
在闵行區,教育部門整體部署區域推進大規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全面啟動“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1”是打造1個垂直服務的教育雲平台;“2”是依托智能教學和智能學伴2種應用助手開展個性化教學;“5”是面向學生、家長、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市民5類用戶提供精準服務;“8”是聚焦課堂教學、适應性學習、課程選擇、校園活動、社團參與、社會實踐、家校互動、學科實驗8項業務場景。目前,該區實現了學校數據、區級數據、市級數據不同身份在全區教育系統内認證的統一。
在浦東新區,記者了解到,該區以信息化促現代化,構築區校兩級信息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了雲網融合的服務新模式;率先開展了市區兩級示範性高中“智慧校園”建設,開展智能交互一體化的數字學習中心實踐應用;建成了以大數據中心為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系統、智慧督導系統、“四個監管”平台、招生系統等業務系統。
浦東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首先注重頂層設計,架構了“1134”體系,即構建1張教育基礎雲網;組成1座教育數字基座;建設智能化教學研訓、智能化教育評價、智能化教育治理3種區域智慧教育應用場景;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緻力于為學生、教師、學校、家長4類對象提供服務。
同時,該區教育部門不斷構建完善信息化環境支撐體系,賦能學校基座平台,賦能學校教學管理,賦能學校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更是聚焦教育模式變革、教學方式改進和評價方法創新。實現雲網融合基座領先,智慧共生教學領先,智能教育治理領先的快轉型、更智慧、高質量的浦東教育新樣态,打造新時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模式。據悉,2020年,浦東新區入選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基于數字基座的區域教育治理與創新應用實踐”入選教育部2021年度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示範案例。
寶山區亦構建了教育生态應用體系,按需提供“标配 選配”應用組合,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篩選出符合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應用插件,打造符合學校特色的服務工作台。創生“智慧同侪課堂”,通過融合5G、邊緣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的智能教學終端,建立交互式數字化教育環境,形成“1位教師 1個雲端合作團隊”的網絡共同體。
倪閩景在談及數字化轉型下教育的“變與不變”時認為,數字化轉型能為教育帶來一系列變化,包括發現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拓寬學生學習的視界;通過技術靈活多樣地呈現表達手段。
在本屆教博會上,不少學校以生動案例展現了“新技術賦能教育”所形成的新氣象。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嘗試推進大規模因材施教,提升教師人機協同能力。據了解,“人機協同”模式讓課堂數據透明化,讓一切變得不一樣。現在的課堂中,“人機協同”的動态數據實時反饋,通過對學生的答題數據分析,生成學習動态曲線,實時呈現知識點掌握情況、錯題與錯因分析,為教師下一步教學提供科學依據,讓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與時效性。
經過一年試點後,該校與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結成跨區域共同體,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采集全人數據,倡導減負增效,為每個學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盧灣一中心小學還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依據,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系統解構,勾勒出詳盡、真實的學生個人數據畫像,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特性、學習狀态與成長特點。“教育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因為教育與技術必将融合,更因為技術發展為教育變革提供了很多可能。”本屆教博會期間,盧灣一中心小學副校長徐繼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教育數字化轉型項目的改革目标,是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