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密關系中的兩人會互相傷害?如何在親密關系中保護好自己?
這幾年,随着越來越多的相關社會新聞,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親密關系中的“權力鬥争”。
PUA、冷暴力、精神虐待……很多曾經不被視為問題的問題,也被大家重視起來。
最近,相信不少小夥伴在微博熱搜上又了解到了一個新的心理學名詞——“Gaslighting”,也就是“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這個詞,來源于1944年美國上映的電影《煤氣燈下》。
《煤氣燈下》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角為了霸占女主角所繼承的财産,一步步刻意引導她變瘋。
諸如男主給了女主一枚胸針,讓她把胸針放到手提袋裡,然後再偷偷把胸針拿走,接着向她索要這枚胸針,女主角才發現怎麼也找不到胸針了,但她清楚地記得放進手提袋裡了。
接着他不停地說她得病了、很虛弱,而且經常變換房間裡的擺設,并賴到她頭上指責她。
最陰險的是,男主刻意操縱煤氣,讓女主看着煤氣燈莫名其妙地忽明忽暗,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
在男主有計劃地實施下,女主開始相信自己失去了理智。因為感到困惑和害怕,她變得歇斯底裡,結果真的變成了男主口中那個脆弱、迷失的人。
她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懷疑自己,就越困惑、然後越歇斯底裡。
于是男主下定論說:“親愛的,你可真健忘。”一開始女主角會說:“我并不健忘。”
但随着類似的情況頻繁出現,她不禁懷疑:也許他是對的,我真的健忘又無能。
最後,女主已然無法相信自己的記憶和認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精神控制,不管是刻意還是無意,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常見,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對這種特殊精神虐待的模式描述,煤氣燈效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精神控制的系統解釋。
圖:《催眠大師》
煤氣燈操縱是一種情感控制,操縱者試圖讓對方相信記錯、誤會或曲解了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從而在意識裡插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人變得脆弱且困惑。
煤氣燈操縱并不是單方面的,這是一場“雙人的探戈”——其中一個人是煤氣燈操縱者,需要扮演那個凡事都正确的角色,這樣才能保持身份認知,以便播種困惑和懷疑。
而另一個人是被操縱者,他總讓操縱者來定義現實世界,并把對方過度理想化,為了能讓這段關系繼續,不惜懷疑自己。
電影《隐形人》講述的也是一個精神控制的故事
不過,與電影中男主角的“有意為之”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煤氣燈操縱者并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打壓、傷害對方,甚至這段關系中的雙方可能都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很多操縱者可能真的确信他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并且真心認為他是在拯救對方。
圖:《隐形人》
操縱者和被操縱者往往都是不由自主地深陷緻命的煤氣燈探戈。
探戈繼續的前提是操縱者對被操縱者扭曲的看法,以及被操縱者日益強大的“他肯定是對的”的觀念。
事實上,煤氣燈操縱歸根結底是一種情感霸淩行為,操縱者大多是伴侶、朋友或家人,他們一邊口口聲聲說愛你,一邊打着“為你好”的旗号暗中大搞破壞。
在更廣泛的概念上,這種“無意為之”的“煤氣燈操縱”屬于“被動攻擊”,或者說“隐形攻擊”——這是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斯科特·韋茨勒在《警惕你身邊的隐形攻擊者》一書中提到的概念。
簡單解釋,就是一個人用消極的、惡劣的、隐蔽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以此來攻擊令他不滿意的人和事情。
它不是一種直接的攻擊方式,比如責怪、抱怨、憤怒,甚至肢體攻擊,而更多是一些隐秘的行為,卻頻繁體現在生活與職場中,比如故意拖延、冷暴力、刻意打壓、輕視、冷漠、不負責、不守承諾、暗中使壞等。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被動攻擊是一種人格障礙,不僅是在戀愛關系中,在你的其他情感關系、社會關系和工作場合中,你都可能會遭遇它。
而這些“隐形攻擊者”的被動攻擊行為,往往并不是源于愛和善意,而是為了潛意識地彰顯自己在這段關系中的權力和地位。
就像韋茨勒所說:“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會懷着敵意牽着你的鼻子走,他們會把最簡單的互動變成權力鬥争。”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如果你曾經遭遇過被動攻擊,相信你一定會對這些套路感到熟悉:
被動不抵抗和控制别人是主要特點,有很強的控制欲。
他會專門尋找那些關系緊張的領域,然後加劇緊張局勢,比如助長職場上的權力鬥争,或者挑起家庭矛盾。被動攻擊者造成僵局,引發争鬥,卻不解決問題。
圖:《助理》
被動攻擊者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甩鍋 攬功。
他們往往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會不斷編造借口來免去自己的責任,很多時候還會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
如果同事的建議成功,他會把功勞歸于自己。如果失敗,他會表示自己曾對其有過懷疑,第一個為自己開脫。
圖:《老伯實習生》
被動攻擊型者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渴望成為一個重要人物,受人追捧,因此會時常做出侮辱人的言語和舉動。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有些侮辱行為比較隐蔽,不容易發覺,但也會讓人非常不舒服。
比如在親密關系中,用對方曾經的情感關系來打壓、指責對方“不檢點”“失去了第一次”。
比如在工作中,明明約好了時間,一些領導或合作方會不斷以處理重要事情為由打斷會議,這種幹擾其實是提醒對方,我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潛台詞是“我這麼一個日理萬機的人還在抽空和你開會,你應該感激。”
這些隐形攻擊行為,往往是溫水煮青蛙,鈍刀割肉,我們其實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卻往往不知如何處理。
那麼,無論在感情還是工作中,我們要如何應對這些“隐形攻擊”呢?
《煤氣燈效應》和《警惕你身邊的隐形攻擊者》也為我們提供了幾點應對方法。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兩人在一起時,可以一起設定一些規則(比如不能對你不尊重地辱罵,吵架時不能一走了之等),明确且坦誠地告訴對方想讓對方遵守哪些承諾,當然,也要堅持履行自己的責任。
接着,必須堅持自己設下的底線。這種堅持很重要,因為妥協一次,就會有後面的無數次。
如果你察覺到自己似乎陷入了“煤氣燈操縱”,可以試試這種補救方法:“向你的‘空中乘務員’尋求意見”。
在飛機上,我們可以從空乘的行為判斷飛機的颠簸是短暫的氣流不穩,還是嚴重空難的開始。
同樣,在生活中,我們的空中乘務員可以幫我們看清伴侶隻是經曆了糟糕的一天,還是在延續慣有的精神虐待。
當開始懷疑自己對現實的認知時,我們的“空中乘務員“——朋友、家人甚至是心理治療師,可以幫我們做出更精準的評估。
最後,遇到這種情感控制,第一時間察覺、及時脫離比什麼都強。
有很多人被希望“綁架”,希望對方有所改變。但是,我們必須根據現實做出決定,而不是把決定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希望之上。
想通了這一點,便是踏出了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結束一段關系,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請記住一點:我們都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完全不需要别人給自己下定義。
參考資料:
[1]《煤氣燈效應》,[美]羅賓·斯特恩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2]《警惕你身邊的隐形攻擊者》, [美] 斯科特·韋茨勒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