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譜輩分怎麼排的

家譜輩分怎麼排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4:57:34

家譜輩分怎麼排的(家譜常見的恩榮頭銜)1

在翻閱家譜和進家族祠堂的時候,會看到“連中三元”、“進士及第”、“進士”等牌匾及字樣,因為不懂其中的含義,看完之後沒感覺,更無法激起家族的自豪感,在此給大家詳細梳理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方便大家翻閱家譜的時候,對家族有更深刻的認識!

院試

在明清時期,通過科舉入仕的讀書人,隻要是沒有考取秀才,不論年齡大小,統統的稱之為童生,又稱儒童

童生參加在省城每三年舉辦一次的院試,院試有每省的學政或者學道主持考上之後稱之為秀才或者相公。在考院試之前要經過由知縣主考的縣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

考上秀才之後,成績優異者,有資格進國子監讀書。秀才按照成績分為三等,第一等:(又稱廪膳生)。第二等為增生;第三等為附生。三等又統稱為庠生

廪生明初給生員月廪六鬥,清制每月給廪銀四兩。後又增加名額稱“增生”,無廪米,再加者為“附生”。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科考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按照清制,庠生見縣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賦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頭百姓了,注意此時的秀才還沒有資格做官。

在清朝時期,優等的秀才直接選拔進國子監,稱之為監生(又稱為太學生),國子監畢業之後,稱之為貢生貢生直接就有做官的資格,同時也可以參加在省城舉辦的鄉試。

監生待遇要比廪生要高,首先厚給廪饩;每年賞賜布帛文绮、襲衣巾靴;每逢節令賞賜節錢;監生還可以被派往各部實習,擔任小官,稱為曆事生;不同時期甚至還照顧到了監生的内室,如:明太祖時期,孝慈皇後在監中置紅倉二十餘舍,養諸生之妻子,曆事生未娶者,賜錢婚聘,及女衣二襲、月米二石。

當然不同時期,對入監的要求也不一樣,明初的時候是舉人,稱之為舉監即舉人坐監之制,後來就演化為考中秀才後,廪生和增生中優異者就有資格參與選貢,入國子監讀書。

除了通過科考入國子監讀書外,還有幾種途徑如:納貢即捐納錢糧入國子監讀書,始于明景泰四年(1453)。凡捐納錢糧之家得以入監。且不限出身資格,即使庶民亦可與生員同樣入監,時稱之為民生,亦稱俊秀

蔭監:意為祖宗對子孫蔭庇。蔭監為官員之子以蔭恩入監者。明初,定文官一至七品皆得蔭一子,後漸限于三品京職方可請蔭,其得入監讀書者稱官生以别于民生。

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監者稱之恩生,一般死節官員之子得為恩生:凡官員因公死亡的,照本官應升品級加增,并得送一子進國子監讀書六月,期滿錄用,叫難蔭

鄉試

考中秀才之後要參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舉辦的鄉試,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因為都在秋天舉行,所以鄉試又叫,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也有特殊,比如安徽省的前身江南左布政使司和上海江蘇的前身江南右布政使司,同用一貢院:江南貢院。江南貢院也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考試号舍二萬多間,在清一代,科考共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試中舉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計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

考中之後,被稱之為舉人(俗稱舉子),第一名被稱之為解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舉人在會試之外,也有入仕的渠道,如揀選、截取、大挑等。

順治初年,舉人會試落第後,願意就選者,考試授推官、知縣、通判等官,即使不做官也是一縣的名流,見到知縣也是有座位的,所以隻要考取了舉人,就可以稱“老爺”了。

中試的舉人,每人可領取旗匾銀二十兩,各省舉人到布政司領取。新中試舉人于鹿鳴宴後,也有衣服、頂戴的賞賜,各省依情況而行,每年按例可以領取俸祿。

會試

考中舉人的在第二年春天要進京參與會試,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進京趕考”了,參考的旅費由政府發給,稱為"公車"。在京城禮部舉辦會試,由于多在農曆二、三月舉行,所以又稱"春闱"、“春試”。考中之後稱之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稱之為會元

殿試

貢士有資格參與殿試(又稱廷試)有禮部尚書主持,皇帝參加,登科之後稱之為進士,又稱之為天子門生(在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取後,稱監考官員為宗師,自稱學生)。

進士分為三甲: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生、三甲同進士出身。一甲三人: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又稱三鼎甲,二甲第一名為傳胪

按照清制,狀元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其餘進士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等職,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觀政,還有一種叫法稱“學習行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習。這些新科進士隻有通過了實習期(一般為期二年) ,然後由各部堂官考核通過後,吏部才正式授予官職。

發榜後第二天,天子賜“恩榮宴”于禮部,又叫“瓊林宴”,因宋代曾設宴于汴京以西的瓊林苑,故得名,此宴為天子恩賜欽命内大臣一人為主席(皇帝代表),狀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四人一席,諸讀卷官也赴宴。

進士每人頒發給牌坊銀三十兩。随後于午門前賜狀元六品朝冠、朝衣、補服、帶、靴等物,賜進士每人銀五兩,表裡衣料各一端。次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不日狀元率諸進士到孔廟行釋褐禮,易頂服,國子監立石題名,所以現北京孔廟内大成門外共有元明清進士題碑189座,是我國最大的科舉題名碑群。

在清朝隻有進士出身,才有機會入軍機處,擠進國家權力的核心中樞。就連在死後的谥号上,也隻有考上進士入過翰林的,才配得起谥一個代表最高榮譽的“文”字。

在省城會試中第一名,到京城禮部組織會試第一名,再有皇帝監考的殿試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為一身,稱之為連中三元!連中三元也成了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