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2022教資綜合素質作文押題素材

2022教資綜合素質作文押題素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2 13:17:17

2022教資綜合素質作文押題素材(2022高考押題青年成長)1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押題詳見《何老師教中高考作文》主頁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一首名詩寫道:“林子裡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錦衣玉食的富家少爺,家裡有“鴉飛不過的田産”,卻在國難當頭之際抛家舍業,選擇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他說:“為了我們子子孫孫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犧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盡磨難,成年後被派往蘇聯學習機械,由于國家核動力專業急需人才,他服從祖國需要選擇改行,硬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搞成了核潛艇,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叫彭士祿,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時光,兩代人的選擇,改變了他們自己,也改變了很多很多。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就此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主題:青年成長 人生感悟 價值理念

來源:2022·河南·鄭州階段練習

【審題立意】

【審題】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題。材料有四段話,總分總結構。第一段話指出選擇改變人的命運。第二段講述了澎湃烈士放棄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抛家舍業,選擇了救國救民的道路。第三段話講述了澎湃烈士之子彭士祿服從祖國需要選擇改行,終成“中國核潛艇之父”。第四段指出選擇的作用和意義: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很多很多。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題目的兩個關鍵詞是“選擇”與“改變”。關于“選擇”,從材料内容可知,這裡的“選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選擇,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選擇。詩句說“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艱難,彭湃、彭士祿父子兩代人所作的都是這樣的選擇。關于“改變”,詩句說“它改變了我的一生”,材料末尾說“改變了他們自己,也改變了很多很多”。“改變了自己”是說使個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條人生道路,“改變了很多”包括改變了環境和身邊的人,甚至改變了國家命運和曆史走向。整合起來,“選擇”與“改變”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可以是因果關系,即因為“選擇”所以“改變”;可以是條件關系,即隻有“選擇”才能“改變”;也可以是假設關系,即要想“改變”必須“選擇”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兩位人物的“選擇”都是出于祖國的需要,都是個人服從國家的英雄行為。而且,他們還是父子,是兩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選擇,這說明材料的本質内涵是:前赴後繼,代代相傳,在決定人生道路時選擇服從國家需要,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國家民族作出了傑出貢獻。

文體是議論文,考生可以運用并列式結構談“選擇”與“改變”的關系,也可以運用層進式結構談新時代高中生正面臨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我”的選擇是什麼,“我”準備改變什麼,為什麼。

【立意】

1.人生選擇,落子無悔。

2.選擇勇往直前,改變人生,創造可能。

3.遵從本心的選擇。

4.選擇有價值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寫作示範】選擇與改變

澎湃烈士抛家舍業選擇救國救民,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中國,他的兒子彭士祿服從國家需要,選擇改行,改變自己,也改變了中國的核工業。選擇不同,改變不同,命運也不同。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先生選擇棄醫從文,改變了中國人麻木的靈魂。在仙台學醫時,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與冷漠,深感學醫救不了中國,果斷從文,以筆為槍、為劍,破除中國人思想的屏障,向封建社會發出最猛烈的挑戰,“狂人”,“孔乙己”,“華老栓”,生動鮮活的人物,映射了中國的守舊與封建。他的犀利讓人無法與之對視,因為他可以看清你的靈魂,毫不猶豫地暴露出你内心的醜陋,讓你無地自容。這就是魯迅,他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他用自己明智的選擇,喚醒愚昧麻木的國民,改變了一代人的靈魂。

“置你于危崖,你卻饋人間以芬芳。”

張桂梅選擇紮根深山,改變了山區女孩的命運。“七一勳章”和“感動中國人物”,這樣的榮譽似乎并沒有改變張桂梅的生活,她瘦小的身軀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深深地紮根在山區,她創辦華坪女高招收山區女孩,為了改變她們的命運,讓她們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嘔心瀝血,為山區女孩兒托起夢想的翅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範跑跑”,危難之際選擇棄學生不顧,還大肆宣揚自己的做法,受到大衆的一緻譴責,這當然改變了他的一生。張桂梅之于範美忠,就是月光之于熒光,張先生改變山區女孩兒們的未來,用自己瘦弱的身軀,鋪就通往光明未來的路。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袁隆平選擇投身水稻研究,改變了全中國人民的果腹問題。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一場席卷全國的饑荒,讓袁隆平決定研究水稻,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終于在197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他沒有獨自研究,反而與周邊國家有關單位共同研究,1973年我國雜交水稻産量提升近三倍,袁隆平的名字在國内外被廣泛傳播,但鮮花和掌聲并沒有讓袁老停下腳步,他依然在田間奮鬥。如今,雖然袁老已逝,但他的光和熱卻仍在,我們不僅要緬懷他,更要傳承他的精神。袁隆平的選擇,讓中國人從此不再為吃飯發愁,改變了中國缺糧的現狀,解決了關系到國計民生最重要的問題。

選擇不同,改變不同,我們作為青年人,更要明确自己的選擇,這改變的不隻是我們自己,更是我們的民族和祖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