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疫情發生後
城市裡許多封控小區内
一下子多出了不少“斜杠青年”
抗疫之下
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
主動為自己貼上新身份
戮力同心守護家園
.
位于長甯區江蘇路街道的新海小區在本輪疫情中實施了14天封控管理。讓這裡的南汪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冰冉沒想到的是,通知下發當天,這個平時很少看見年輕人身影的老小區裡忽然出現了許多“斜杠青年”。
“丁丁是加我們微信問需不需要志願者,防控任務中她展示出的活力度和居民交流之間那種表露的感情,非常有感染力;趙警官是通過派出所聯系到我們,從平時核酸檢測的秩序維持到快遞遺失,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小許是95年的,第一時間發動朋友拉入到我們志願者隊伍中,幫老人送菜、送飯,許多雜事都是他跑。“徐冰冉說,這幾天類似的故事發生太多了。
趙彥晖,就是徐冰冉口中的趙警官,就職于虹口公安分局法治支隊,平時工作忙,回家後很少在小區走動,可這次臨時擔當社區片警,新的“斜杠”身份讓他對自己一直生活的這座小區有了更多的認識。
“我們這個小區老齡化特别的嚴重,許多老人都不方便下樓,居委會工作人員真的特别有耐心,很耐心地一家一戶去上門給老人采集核酸,還有許多細節都很讓人感動。居委會書記是90後,看上去蠻稚嫩的,但帶領工作人員幹起活來讓人刮目相看,一步一步地把我們小區的秩序維護得非常良好。”趙彥晖說。
(趙沵,10歲,趙彥晖的女兒,隔離期間在家熱心地幫爸爸一起做志願工作)
許鷗傑,小許,是居民志願者裡年紀最小的,本職工作是普陀區宜川路街道的一名社工,長期在隔離點服務。這段日子本可以成為難得的休息時間,可他卻偏偏選擇做最辛苦的“跑腿小哥”,不過在他眼中,最辛苦的人永遠不是自己。“晚上我們志願者11點半左右就可以忙完回去了,但是居委會可能忙到了淩晨一兩點鐘,他們在背後做的工作其實遠超想象的。”
丁丁名叫丁焱,這個93年出生的姑娘是一個從外地來上海打拼的白領,這次很想為接納她、包容她的這座城市做些什麼,沒想到做了志願者後,自己卻收獲了更多的溫暖。“我不是很會做飯什麼的,鄰居給我送湯給我送餅,還給我送了草莓。一個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說,辛苦你們志願者了,要注意休息,我覺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鄰居們送給丁丁的愛心瓜)
不談自己的苦,隻說别人的好。一番采訪下來,這群年輕人眼中帶着光,将隔離期間各自所經曆的辛苦與委屈消化于内心,隻傳遞出溫暖與力量。一直不大善于表達情感的趙警官,最後用微信留下一行字說“哪有歲月靜好,隻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這話說出來是不是有些矯情,但我真的是這麼認為的”。今年70歲的居民宋阿姨這些天親眼見證了這群年輕人的付出,她肯定地說這句一點都不假。
“你想二十幾歲,家裡不當家的,你說是吧?每一個都真的放棄小家,我們社區居民都看在眼裡,這一次他們都能沖在第一線,你想想看500多戶人家,老的老,小的小,都要安排好,真的不容易。他們一點點真的在成熟,在鍛煉中成長,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被年輕一代保護着了。”
(社區工作者為聾啞老人留下的便簽)
【文中圖片由長甯區江蘇路街道南汪居民區提供】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