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28 01:08:43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六單元《詩詞五首》中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我曾于2017年12月在浙江台州三門地區專門針對三位老師同課異構的課作過評課。

個人還是堅持以為,李清照中年時期詞作《漁家傲》況味複雜,作為閱曆尚淺的初二學生,在學習之初,可以采用溯源閱讀法,多花些時間與精力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曆、個人志趣、創作背景、創作動機與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盡力探尋其生命軌迹。更可參照李清照的一生,将其中年時期曆經坎坷後寫就的這首《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與其十八少女新婚初期不谙世事而又生活悠閑時的詞作《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進行比較閱讀,應該可以更好地讀懂李清照其人。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高宗南逃,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南渡江甯(現在的南京)。這時,趙明誠因母親在江甯去世,便獨自南下奔喪,李清照則着手整理遴選兩人的收藏準備南下。由于藏品太多,不能全部運走。李清照忍痛先把書籍中笨重的印本去掉,再去掉多幅藏畫,又将古器中沒有款識的去掉,後來又拿掉了較易得到的國子監刻本、畫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幾件。多次削減之後,還是裝了十五車書籍,這樣輾轉到達南京。

同時,山東老家還鎖着十多間房屋的書冊什物。可沒等到第二年春天備船運走,金兵攻下青州,十幾屋古董珍玩,全部化為灰燼。這一路上,她所收藏文物幾乎散佚殆盡。她曾經盡力保護的那些珍貴之物也都“十去其七八”。

在“靖康之亂”後,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邺叛亂中,趙明誠棄城獨自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有些心灰意冷。再後來,趙明誠被調任湖州知府,但他或許太過急切而一路不停奔馳,冒着炎暑,感染成疾,結果到達皇帝駐跸的建康,就此患上了瘧疾,心急之下又服下涼藥,等到人在異地的李清照知情趕到,丈夫已經危在旦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歲的趙明誠不幸病逝,隻給46歲的李清照留下15車古籍文物和半部沒有完成的《金石錄》。李清照一病不起,之後孤身一人颠沛流離于江浙皖贛一帶。

公元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這一年,南宋軍隊與金軍在黃天蕩發生激戰。北宋舊都開封陷落。社會上流傳起關于“頒金通敵”的傳聞。而當時金兵壓境,朝廷本身流離不定。李清照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攜帶古籍文物追趕朝廷,希望通過向朝廷獻寶既為自己洗刷罪名,同時此舉或許也是出于保住文物不緻流散的考慮。 公元1132年,南宋局勢略趨穩定。李清照決定将15車藏品中的絕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難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那裡。然而,當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為灰燼。 再次受到沉重打擊的李清照帶着随身最後一點藏品輾轉到了紹興,決定在那裡暫居下來。她租賃了一位鐘姓讀書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幾箱書畫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閑時開箱把玩。不料,一天夜裡,竊賊挖牆而入,一百多箱藏品盜走了其中的五個箱子。李清照傷心欲絕,為了重獲藏品,不得不公開懸賞尋物。沒幾天,那鐘姓房東拿着十八軸畫卷領賞來了。他變賣了多數藏品,拿着剩下的畫卷來領賞。李清照雖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異鄉的寡婦,無力抗争,隻好花錢贖回一部分收藏,還有一些對方再也不肯交回。 為此,她又大病一場。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1

在李清照最為無助愁苦的日子裡,一個自稱是趙明誠同學、時任右承奉郎監諸軍審計司張汝舟來拜訪李清照了。張汝舟對李清照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李清照孤身一人飄零異鄉,也希望為自己的晚年尋找一個穩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說”和“似錦之言”所打動,決定改嫁比自己小的張汝舟。 哪知,世事難料,李清照的這一決定釀成了她更大的人生悲劇。原來張汝舟的出現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陰謀。那個禦醫王繼先廉價收買藏品不成,賊心不死,便串通張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從而可以名正言順地得到趙明誠遺留下來的古玩書畫以及其他珍寶。張汝舟之所以同意,除了自己的貪财之念,還因為之前他虛報軍員、侵吞軍饷軍糧,被王繼先抓住了把柄,王繼先答應得到藏品寶物後,幫助張汝州打通關節,消除罪行。張汝舟欺騙李清照得逞,上演了求婚的醜劇。 婚後不久,張汝舟就暴露了本來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寶物,遭到她的斷然拒絕。張汝舟自己也發現李清照保存于身的收藏并不像自己原來想象的那樣豐富,自然也頗為後悔,于是萬般失望中便對李清照橫加虐待。李清照認清了張汝舟的醜惡面目,決定與他離異。當時他倆結婚僅有三個月,她便義無反顧地向朝廷檢舉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等數宗罪名。按照宋代《刑統》規定,妻告夫,雖屬實,亦應徒刑兩年。李清照為了早日擺脫噩夢,甯願坐牢,也堅持告發不悔。結果李清照與他離婚成功後,張汝舟被免職,貶為柳州編管;李清照則被收監關押。但宋代律法規定,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就可以離婚,并保有自己的财産。

出身士大夫之家的李清照當然知道,在提倡“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宋代,狀告丈夫、離婚本就難免遭到非議。她的改嫁和迅速離婚事件迅速成為南宋朝野的頭号新聞,幾乎傳遍街頭巷尾。趙明誠的姻親、翰林學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禮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運,仗義執言,毅然觐見宋高宗,代李清照陳述了冤屈。在最高層的直接幹預下,李清照入獄九天後,即被無罪釋放。“遂肆侵淩,日加毆擊”李清照出獄後,特意寫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啟》,向幫助她的人表示感謝。

李清照晚年定居臨安(現浙江杭州)。經曆了一連串打擊的她并未陷入創作低潮。公元1134年,李清照避難于浙江金華,經曆了諸多曲折坎坷的她,重讀丈夫的《金石錄》,于1134年于悲憤交織中完成了《金石錄後序》。在金華路過八詠樓時,登樓遙望南宋殘破的半壁江山,有感而作《題八詠樓》。可這首詩的氣勢,實在不像一位正在逃難中的婦女所作,更像一位征戰四野、憂國傷時的當朝大臣。同時,她還竟然創作了《打馬圖經》(又稱《打馬賦》),并為之作序。宋代打馬棋的遊戲,據說是麻将的前身,李清照在少女時期就十分熱衷并擅長。雖是遊戲,但晚年時期的李清照投身其中并不全為消遣取樂、排遣愁緒,她甚至還幻想能有如“打馬圖”中的骁騎,沖過淮水,收複失地,由此可見其巾帼不讓須眉的萬丈豪情。

《金石錄》這部巨著,傾注了趙明誠與李清照畢生心血的巨著,因趙明誠自己生前已寫了此書的序文,将其列于書首,并請好友清河縣劉跂寫了後序。一般人們把劉跂的後序叫作《金石錄劉序》,而李清照再作了這篇“序”,附于書後,故稱“後序”。

橫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間的“靖康之變”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無數個人的命運。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錦衣玉食、吟詩頌詞的安逸人生,她的許多閨房詩詞以感情細膩、辭藻清麗而名噪一時。這一方面得自家傳——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是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清照自幼聰慧,在父親的培養熏陶之下,工詩詞,能文章,善畫墨竹,字也寫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滿的愛情和家庭亦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優越的環境與保障。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婚後夫妻恩愛,伉俪情深,他們一起緻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和整理,志趣相投的兩人,度過了許多快樂而充實的時光。但一轉眼,金兵入據中原,繁華頃刻破碎。李清照與趙明誠美好而甯靜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滅,随即開始了個人無法主宰的流寓南方的孤苦後半生。 ……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2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作者本人在學生眼前立體地、全方位地呈現時,他們才能更加深入領會其借助文字表達的複雜内心世界。這樣,在興趣驅使下的閱讀、探究的過程,不僅拓展閱讀視野、培養思維品質,而且其結果是,學生借此得以觸摸作者心靈,解讀其作品時才能感同身受,深深受到感染,從而産生更多共鳴,這種理性與感性結合的閱讀,才是對作者更好的生命關照。溯源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貼近作者、帶動情感。追溯作者相關的資料,就可以以情感為切入點,将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盡量融合。學生真實感受到作品背後的“人”,讀詞就是讀“人”,解讀詞作就是“觸摸人心”,他們才會真正感受到心靈的滋養,今後寫作才會更多地讓自己的“心靈”參與進來,作文才會更加富有真情。

我們沿着李清照的生命軌迹,不難體會李清照《漁家傲》中透出的徹骨的蒼涼感與悲憤情,學生隻有了解了她的心路曆程,才能深切地感受她那種欲哭無淚、叫天不應、喊地不靈的心灰意冷與孤獨無助。此時的詞人李清照,丈夫已經離世,孤身一人,又困于畢生收藏之物的妥善安置,精神生活處于苦悶與痛楚之中,她希望解脫,追求更為廣闊的精神生活,詞中借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明顯可以看出她“敢問蒼天”的那一份悲涼、迷茫與無助。但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精神追求、再正常不過的人生意願,在現實生活中卻根本無法實現,所以李清照一邊悲涼感慨自己枉有妙句卻百無一用,一邊隻好把後半生的生存希望寄托在夢中,在缥缈的夢境中尋求人生的出路——“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幾處提到自己内心的悲痛與凄涼心境:“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箧,且戀戀,且怅怅,知其必不為已物矣。”“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餘又大病,僅存喘息”“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餘悲恸不已”“悲夫”。因此,學習李清照《漁家傲》時,《金石錄後序》全文不可不看。基礎好的學生,建議可以作為課外拓展閱讀。(文後另附)

《金石錄後序》是一篇帶有作者自傳性的散文,介紹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内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隐忍而又悲涼地叙述着自己婚姻初始與後期,個人由于世事變遷而動蕩漂泊的複雜遭際。李清照作《金石錄後序》之時,夫趙明誠已亡六載,她孤身一人,生活又幾經曲折,期間夫死改嫁,結果又遇人不淑,與丈夫共同收藏的文物不是失于戰火,就是遭賊遇盜,最後竟存之無十之二、三。故李清照回憶往事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悲涼中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後序”。

而《金石錄》一書,傾注了李清照夫婦畢生心血,因丈夫趙明誠自己生前已寫好書的序文列于書首,并請好友清河縣劉跂寫了後序,一般人們就把劉跂的後序叫着《金石錄劉序》,而李清照再作了這篇“序”,附于書後,故稱“後序” 。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這首晚年《漁家傲》應該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是在作者李清照亡夫後南渡、流寓浙東時所作,與新婚後情窦初開、兩情相悅的祥和歡快與衣食無憂的人生境遇迥然不同,情感自然天差地别。

根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曆盡風濤之險。故此詞中寫到的大海、乘船,應該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感受有關;同時,作為山東女中豪傑的李清照,對于波濤洶湧的大海景象與氣勢,應該也是并不陌生的,故描寫大海景象對她而言,既親切如昨又信手拈來。

這首晚年《漁家傲》上阕頗有氣勢,展現了海上航行的圖畫。而現實社會裡腐朽黑暗的政治使她幻想出了一個态度溫和、關心人民生活的明君和神奇的境界。在下阕中,她以"路長日暮"的歎息來抒發自己身經國破家亡之痛,倍受颠沛流離之苦卻又渺無歸宿。"學詩漫有驚人句",表達了她懷才不遇的憤慨。然後又宕開一筆,從"千帆舞"的現實想象大鵬振翅一飛九萬裡的情景,以此來寄托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渴盼。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3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徐培均先生認為“這首詞氣勢磅礴、音調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是李詞中僅見的浪漫主義名篇。”百度百科說“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曆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此二者都分析得頗有道理。

李清照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緻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故前期所作詞,多寫其悠閑生活;金兵入據中原後,作者流寓南方,丈夫明誠病死,詞人境遇孤苦,故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與往昔的懷念。兩相比較,更可看出人生際遇對于作品内容與風格的影響之大。将婉約派代表李清照不同年代、心境各異的兩首“漁家傲”進行品讀,學生一定會強烈感受到,因詞人的處境和心情的變化而使得同一詞人創作的詞作風格迥異。

李清照于十八歲時,寫過的那首《漁家傲》是這樣的:

漁家傲

宋·李清照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首新婚不久所作的詞,清新脫俗,爛漫生動。全詞寫自己月下賞梅,寫出了梅花的高潔美好的品性。少女時代的她無憂無慮,生活豐富多彩,充滿了青春的浪漫。“玉人浴出新妝洗”,新婚的她,自然,明麗可人而又活潑歡快。“此花不與群花比”,一份少女獨有的自傲與自得躍然紙上。再反觀其中年時期的“漁家傲”,學生自然對空有才華、安身無望的李清照飽經滄桑後的心靈掙紮理解得更加深入。 我在三年前的評課中還指出,當時網上很多解讀都有标簽式的淺讀的嫌疑。例如說這首李清照晚年的悲憤之作是“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遊的方式,奇妙的設想,傾述隐衷,寄托情思”“以人神對話為内容,實現了夢幻與生活、曆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用典巧妙,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音調豪邁,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如此等等評點,似乎過于理性而缺少感性的“同理心”,隻能說是“隔靴搔癢”,不得要領。

《教師教學用書》中關于《漁家傲》起首是這樣寫的:《漁家傲》大約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後的詞作大多沉痛愁苦,而這一首卻充滿了浪漫幻想的氣息。并說,《漁家傲》“充滿了浪漫幻想的氣息”,似乎有意與“沉痛愁苦”對立。這樣的評點,其感情基調就很值得商榷。“大約”“一般來說”“大多”這些模棱兩可的詞語,又很容易誤導老師。其實,《漁家傲》就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作品,并且可以肯定,當時南渡後所有的詞人詞風都發生了較大改變,李清照尤甚,其後期作品以“沉痛愁苦”居多。先生錢夢龍認為,李清照作為婉約派詞人,教材最好以她的代表作入選。也許這首四十七歲時的作品因為其家國情懷而入選,但是并不代表她的典型風格,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亦在理解上有點難度。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4

丈夫剛去世,孤身一人南渡初期,也就是在詞作《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之前,李清照還寫過一首《南歌子》,感情與晚年的這首《漁家傲》比較接近,為了更進一步加深對其理解,亦可參照一讀:

南歌子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隻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國破家亡,睹物思人,悼亡丈夫時,沁寒入骨的都是孤苦與悲涼,“涼生枕簟”“夜何其”,雖是“舊時天氣舊時衣”,但物是人非,“情懷不似”,所有的溫馨、安甯與纏綿,一去不複返矣!這首《南歌子》之後,李清照的境遇則又每況愈下,雪上加霜,故同為悲苦,《漁家傲》程度更添一層,在現實中深感絕望的她,隻能将人生出路寄寓虛無缥缈的夢幻,托夢帶她入理想中沒有愁苦的仙山。這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年前溯源李清照《漁家傲》時,也曾閱讀她的《金石錄後序》,又回顧其一生,曾發出深沉感歎:滿腹才華如她,固然生不逢時,但她自己卻也一生為金石文物所累,才導緻晚年生活更多不幸。為了收集文物,婚後夫妻倆“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翠羽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可謂節衣縮食,但這些珍貴的東西卻于南渡期間或被騙或被竊或被搶,成為她的身心負擔,還因此遇人不淑而再婚,實在不甚明智。她自己也在《金石錄後序》文末感慨道:“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可惜的是,等到李清照意識到這一點,已經離生命終點不遠。而我們,則完全可以從她身上吸取一點人生教訓。

但三年後的今天,我重新整理之前的溯源資料,對此又有新的感悟。人生苦短,李清照一生遭際不幸居多,倘若她所癡迷的打馬遊戲與金石收藏能夠給予她一點慰藉,她也就不枉了來世上走一遭。不然,對苦難深重而又空有才華的她而言,情何以堪?又以何解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晚年懷着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而詩詞、打馬與收藏,作為她一生的“摯愛”,應該是最好的陪伴與告慰了。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5

參考資料:

1 柯寶成編注:《李清照全集》,武漢:崇文書局,2010年版。

2 徐培均:《李清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網文《人生苦短,不喜平淡》。

4網文《自考:李清照詩詞寫作時間段》。

部編二下語文課外閱讀題(語文學習溯源法)6

附:

金石錄後序

宋·李清照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迹,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僞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時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谒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複脫衣市易。嘗記崇甯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怅者數日。

  後屏居鄉裡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椠。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彜、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劄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複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翠羽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辄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箧,且戀戀,且怅怅,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冀望來春再備船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複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将蔔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阙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别。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衆。必不得已,先棄辎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卧病。餘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裡。比至,果大服柴胡、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盲。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葬畢,餘無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餘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舻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餘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巋然獨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跸章安,從禦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複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将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外廷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将軍家。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塌下,手自開阖。在會稽,蔔居土民鐘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餘悲恸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鐘複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帙,猶複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缥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複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嗚呼,餘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