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罪與罰
RECOMMEND
作者:陀斯陀耶夫斯基
推薦語:善與惡以極為複雜的形式凝固在他身上。
在1960年代的俄國首都彼得堡,年輕的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羅佳)由于信奉無政府主義,認為一切道德和法律都是為了束縛有才華者的作為的舉措,在此影響下,他自創了超人理論來解釋自己的一切行為。
于是,他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婦人和她無辜的妹妹,他本以為自己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一個替死鬼幫他扛下了罪行。
但他沒有辦法逃脫精神上的懲罰, 深陷自我的折磨,最終,在基督教徒索尼娅的啟示之下,他投案自首,在放逐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02 兩重罪罪的兩層含義
第一層罪是表層的,即他殺死老婦人二人的犯罪事實。
即使他在自己的内心中多次為自己開脫,認為自己殺掉一個對社會沒有任何益處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太,來資助自己完成學業,完成自己的宏偉的目标是可以被允許的。
但罪行仍舊像附骨的蛆蟲一般爬上他的心靈。
同時,他也犯下了更深層次的罪:他殺死了自己。
羅佳在殺死老太婆的那一刻也将自己殺死了,他殺死的那個是善良的自己是平凡的自己,由此自我确認自己是非凡的人。
這也是羅佳的矛盾,一方面他确信自己是非凡的人。但懷疑又是他的底色,他懷疑一切,懷疑一切制度的公正性。但他甚至也懷疑這個懷疑本身,導緻自己産生了巨大的分裂。
他叫喊道:
我殺死的是我自己啊,而不是老太婆!我在那裡真的一下子就把自己給結果了,永遠殺死了!
03 三種懲罰1.法律的懲罰
羅佳一直渴望逃脫法律的懲罰,以此确信自己不是平庸的人,而是和拿破侖一樣都是非凡的人,可以踐踏法律的存在,但法律的懲罰能夠觸及的僅僅是肉體層面,讓羅佳痛苦不堪的在于心靈的痛苦。
2.道德的懲罰
也是我覺得整本書最精妙的地方,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矛盾的處理和極為細膩的心理感受甚至一度令我認為他殺過人。
可能這就是偉大作家的才能所在:可以講一個極小的心理切面以無限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正如茨威格曾評價其說過的那樣:陀氏的矛盾就像山巅之于深淵,他既是最虔誠的信徒,又是最極端的無神主義者。
其中的主人公羅佳之所以能夠在100多年之後仍伫立在文學形象的高峰之上,是因為他身上展示的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與身俱來的矛盾感。
而在羅佳身上,這種矛盾得到了最大化的闡釋,善與惡以極為複雜的形式凝固在他身上。
他天性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當他看到一個醉酒的女孩将要被尾随者輕薄的時候,他憤怒的阻止了悲劇的發生,他可以在自己無比貧窮的時候仍将錢分給身患肺病的同學。
但另一方面,他心中的惡也極為活躍,他對于平凡者的蔑視,對于普羅大衆的厭惡,都共同彙聚成了他那非凡的人的理論,他認為,一個非凡的人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随意犧牲他人。
他主張道:
世界上似乎存在着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也就是說不是能夠,而是有充分的權利,為所欲為,甚至犯罪。他們似乎不受法律的約束,所有的人不知為何被分成了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兩類。平凡的人,應該俯首帖耳的生活,沒有犯法的權利,因為他們,你要知道是平凡的人。非凡的人則有權犯任何罪,肆無忌憚的犯法,就因為他們是非凡的人,人一般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低級的人,平凡的人也就是說可以稱之為僅僅反映同類的材料,另一類則是真正意義的人,也就是具有天賦和才幹,能夠在自己所處的社會裡提出新見解的人。
他一方面對于自己的超人理論深信不疑,希望盡快去實踐它,但另一方面,但他又對自己究竟是不是超人保持懷疑。
他殺死老婦人的目的也并不是為了錢财,在殺人後,他把财寶隻是草草的放到了一塊大石頭之下,直到自首都未曾動用一分錢。
他是為了确認自己究竟是不是一個非凡的人,是為了自我證明,證明自己的優越性,看看自己能否逃脫法律的制裁。
他說道:
我想去殺人是為自己去殺人,隻為自己一個人。
當他發現自己雖然僥幸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始終無法逃脫自己心靈的制裁時,他又開始矛盾了,一方面他非需要找個人傾訴,甚至當衆說出自己的罪行,事情的真相,讓自己的罪惡感可以減輕一些。
他不禁冷笑一聲,因為他早已确定去警察分局,他清楚的知道一切馬上就要結束了。
但他知道,一旦自己這麼做了,就是否定自己是個超凡的人,承認罪行就等于承認了自己的弱小和普通。
由于他認為自己能夠創造理論,但卻不能毫不懷疑的跨越障礙,這樣看來,他就不是一個天才對此他曾經痛苦不堪,而且現在依舊痛苦,對一個證明不凡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屈辱,特别在當今這個年代。
于是,他痛苦的說道
我是一隻虱子呢,就像庸衆一樣,還是一個人,我是能越雷池一步還是不能,我是敢于崇拜和攥取權力還是不敢,我是個瑟瑟顫栗的生靈呢,還是有權利(殺人)?
他便是這麼一個多重矛盾的集合體。
3.上帝的懲罰
超人理論的核心其實就是個人代替上帝,将個人的地位淩駕于上帝之上來随意剝奪他人的生死。
而索尼娅為代表的上帝之愛則是将這個權利歸還于上帝。
這裡我們可以從東正教,也是陀氏自己的信仰入手。
俄羅斯的信仰是東正教,而在當時東正教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一個是它的神秘主義。另一方面則是終極的追求,竭力探尋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是一個極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在執行死刑的最後一刻獲得寬恕,從此走上了4年的苦役生活,并無比虔誠的信奉上帝。這種死後餘生的經曆,無比清晰的刻畫在它的作品中。
在罪與罰中,随處可見這種幾乎到了語言邊界的感官體驗。
而且此時此刻他未必會産生這種感覺,這是擺脫另一種更悲傷更抑郁之後的一種心情,他自己也無法完全弄清
這是一種很細緻和矛盾的感受,他在死刑之後僥幸獲得重生,會有一種失去了什麼的感覺,就是本來一切都已經結束了,已經說服自己去放下所有去迎接那個時刻的到來。
但是卻突然告訴你,你有了一次重生的機會,嶄新的可能,你在僥幸的同時你會感覺到失去什麼。
但正是由于這種上帝之愛,升華了全作的主題,他将這種愛升華了宗教意義上的普世關懷,一種愛,憐憫與包容。
羅佳沒有辦法真正脫離"人"而生存,他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代替神的地位,當他急需人的時候,他在索尼娅身上看到了人的代表,并完成了自我的救贖,最終完成忏悔,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04 寫在後面好了,關于罪與罰的主題簡析就先到這兒了,陀氏以極為細緻的心理研究和病态的心理闡述為我們展開了一個罪犯的忏悔錄.
下一篇,我們将走進罪與罰的其他角色,在陀氏的小說中,複調是其基本特征,多種聲部之間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而非完全統一。
那麼,在其筆下,又将展現出哪些人物的性格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