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禁區”,很多人會想到隐藏着重大秘密的地方,或者是藏着無數寶藏的地方。事實上,我國确實也有很多禁區,其中有一些禁區并不是因為隐藏着秘密,而是因為實在是太危險了,比如:秦嶺禁區“鳌太線”。
秦嶺位于我國中部地區,因為海拔和位置都“剛剛好”,在冬季時能夠阻攔來自北方的寒潮南下,使得秦嶺以南地區能夠保持較高的溫度;在夏季時又會阻擋暖濕氣流北上,同時又不會完全将其阻攔,使得秦嶺成為了我國800毫米降水線的分界線。
因為秦嶺南北地區的氣溫、降水量、海拔高低的不同,使得秦嶺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喜熱、喜涼的動物們都能在這裡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因為秦嶺對我國氣候影響巨大,塑造了我國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風貌,因此秦嶺被稱之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鳌太線”是一條從鳌山到太白山頂的線路,全程位于山巅之上,因此又被稱之為“行走在華夏文明的龍脊之上”。
很多人誤以為,秦嶺山并不高,平均海拔隻有3000米左右,而且鳌太線說是禁區,其實山腳下還有很多村莊和道路,一旦遇險就可以下山求助,錯估了鳌太線的風險,然後貿然登山。
但實際上,鳌太線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恐怖,鳌太線又被稱為“死亡線路”,所謂的死亡線路,就是每年都有人在這裡死去。
據統計,2012年到2017年,短短5年時間就有46人失蹤和死亡。也正是因為如此,這裡早就禁止非法穿越。
但鳌太線并不是封閉的景區,一些人仍舊會通過各種渠道非法進山,穿越鳌太線。
恐怖的鳌太線
鳌太線的恐怖之處在于“天氣多變”,山腳下的溫度和山頂上根本不是一個季節,而且山頂上的氣溫并不是像山腳下一樣穩定,而是會“一日經曆四季”,氣溫最低時甚至可達到零下40℃左右。
可能有些人會說,氣溫低就做好保暖,穿上最厚的羽絨服。但要知道的是,鳌太線不僅氣溫低,而且還經常發生突如其來的降雨,降雨打濕衣服之後,帶走體溫的能力将會大大加快,一旦沒有補給或者防雨保暖的衣服,低溫加上濕衣服的環境下很容易發生失溫現象。
鳌太線上還有很多風口,如果不幸被困在風口之中,狂風會讓人寸步難行。别說繼續前行,就連下山求助都不行。
狂風還可能會撕裂鬥篷,吹爛禦寒的衣服,在風力作用下,人體失溫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
失溫并不是簡單地發抖、打哆嗦,失溫嚴重時,人體會變得僵硬,難以移動,此時失溫者将會失去自救能力。如果無人救援,失溫者體溫繼續下降時,此時原本回流到内髒,保護内髒的血液将可能會流向四肢,造成“虛假燥熱”的錯覺,一些失溫者将會在此時反常脫衣,然後死亡。
2021年國慶節,3名驢友擅闖鳌太線,其中1名驢友腿部受傷,2名同伴下山尋求救援,但尋找無果,報警之後發現已經遇難,并且遇難者旁邊還有他脫下來的衣服,而反常脫衣是失溫者最典型的表現。
2022年2月,95後女詩人星芽在非法穿越鳌太線時遇難,救援者找到時發現光腳隻穿秋衣秋褲,符合失溫特征。
失溫,隻是鳌太線上的其中一個難題,在山上行走時,你還可能會遇到冰雹、雷擊等,尤其是在裸露石頭的地方,石頭光秃秃本來就非常危險,一旦踏空很容易受傷。
但在這裡,也經常會出現雷擊,而雷電在放電時又存在“尖端放電”,當遊客行走在這裡時,高大的人體就是目标明顯的“引雷針”,很容易被雷電劈到,所以要不停變換位置,同時還要注意腳下不能踩空。
鳌太線還有一些路段非常陡峭,尤其是下過雨之後路面非常光滑,很容易有墜崖風險。
很多人誤以為,遇到風險及時下撤就沒問題,但問題是你很難下撤。因為山頂上并不是一望無際的好天氣,經常會遇到大霧、雨雪、冰雹等惡劣天氣,在可見度不高的情況下,下撤過程也會迷路,而且還可能有受傷的風險,一旦被困,又沒有及時遇到救援就有遇難風險。
鳌太線的生态保護
鳌太線除了危險之外,還是很多珍稀野生動物的栖息地,比如:羚牛。然而人類非法穿越鳌太線,會打擾到羚牛的生存,讓它們被迫放棄這裡。
還有,鳌太線2800營地的地方,是一處海拔較低的地方,這裡環境較好,植被較多,是許多驢友安營紮寨的地方。
但這裡也是野生大熊貓唯一可能會通過這裡擴散到南北方,與對面大熊貓進行基因交流的重要通道,這對于保護大熊貓工作而言,也極為不利。
另外,鳌太線生态環境脆弱,人類頻繁活動會對這裡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驢友非法穿越時,會随手扔垃圾,這些垃圾難以分解,長期留在山頂上,越積越多,又難以清理,對周圍原生态環境也非常不友好。
所以,将秦嶺鳌太線劃為“禁地”,既是為了保護人類,也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隻是仍舊有些人不遵守規則,随意穿越鳌太線,不僅給周圍救援人員帶來較大的工作量,還在無形中破壞自然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