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

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01 17:11:15

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漢族在先秦稱作“夏”或“華夏”,其形成的時間,有着多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黃帝部落的後裔建立夏朝後,夏部落形成為夏族,再經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與中原黃河流域的戎、狄、夷、蠻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其标志是周禮與華服;另一種觀點則以為華夏族早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就已形成,夏朝的建立便是其形成的标志,同時以其“冕服采章曰華”稱作華夏,而後由于夏族的分裂而稱作“諸夏”或“諸華”;此外還有一種觀點主張華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通過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出現了一個融合夏、商、周、楚、越和蠻夷戎狄的新生民族——華夏族,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華夏民族真的等同于漢族嗎)1

華夏族是漢族祖先嗎

漢族在先秦稱作“夏”或“華夏”,其形成的時間,有着多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華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黃帝部落的後裔建立夏朝後,夏部落形成為夏族,再經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與中原黃河流域的戎、狄、夷、蠻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其标志是周禮與華服;另一種觀點則以為華夏族早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就已形成,夏朝的建立便是其形成的标志,同時以其“冕服采章曰華”稱作華夏,而後由于夏族的分裂而稱作“諸夏”或“諸華”;此外還有一種觀點主張華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通過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出現了一個融合夏、商、周、楚、越和蠻夷戎狄的新生民族——華夏族。

據古代典籍與現出土的銘文記載,其祖先為黃帝和炎帝。據現代考古材料和碳-14測定的結果,生活于五千年前的黃帝與仰韶文化下限一緻。其活動範圍也相差無幾,皆以現河南西部、關中地區和山西南部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後期的西安半坡等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與史籍關于黃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據《史記正義》引用《帝王世紀》認為炎帝之母任姒為有蟜氏女,後在華陽遊玩時感生炎帝,其形象為牛首人身。《國語·晉語四》則記載黃帝與炎帝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兩人分别生于姬水和姜水,故而異德,所以其姓也不同,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而《繹史》所記載的又稍有不同,該書引用《新史》認為“炎黃二帝是同母異父的兄弟”,炎黃所處的時代正是母系社會末期,其時,母權已衰,新的父權将取而代之。

由于當時社會生産水平的提升,炎帝氏族自原來的氏族分出後遷居于姜水。姜水位于現在的陝西,發源于岐山,是渭水的一條支流。渭水兩岸封地豐腴,有“八百裡秦川”之稱,炎帝氏族便在此發展為一個強盛的部落。之後由于某種原因,有一部落成員向東遷徙到中原地區,與早已遷徙與此的黃帝部落結盟。黃帝氏族此時已是久居中原,并向四方擴展形成黃帝部落。其活動範圍東至山東泰山,西抵甘肅,南達湖南嶽陽,北及河北懷來。之後由于矛盾,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部落間便發生了著名的“阪泉之戰”,黃帝部落最終取勝,自此鞏固了其在部落聯盟中的主要地位。

因當時社會的發展,黃帝部落的人口逐漸增多,便漸漸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夏後氏便是其中之一,這氏族雖已從黃帝部落中分出,卻仍然強調自己的祖先是黃帝,并祭祀黃帝。周朝的始祖同樣是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其母系為炎帝後裔,父系則是黃帝之後,周人為姬姓。

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原本的氏族屬于血緣的集體,當社會的發展令其成員不得不依自身的經濟與生産要求而遷徙,并選擇性的重組成以地緣為基礎的部落聯盟。如堯時的鲧、共工、羲、和;舜時的禹、棄、契、臯陶、益等等,他們一方面是所在部落的首領,另一方面則又與堯或舜結為聯盟。随着時間的推移,部落之間的共性漸增,便逐成為部落共同體。之後,禹承繼之前的成果而建立夏朝。

夏朝的建立也令“夏”這一族稱出現,這一名稱究竟是自稱或是他稱現已不可考,而“華”則是因夏族的服飾和文化特征而得名,後又演化為“夏”的同義詞,甚至是合稱為“華夏”。由于夏朝的強盛與較長的存在時間,令但凡與夏王畿的夏人有共同民族特點的諸侯國的人民都會接受“夏”的族稱,并自視為夏族的一部分。就如,周人的先祖原是居于渭水一帶,與堯舜和大禹所居地區相近,都屬于自仰韶文化發展出的龍山文化。夏朝建立後,夏王為天下共主,居于邰的周便成為夏的一個方國。後因“夏政衰”,周人先祖不窋率衆遷于“戎狄之間”的豳,但仍然保持着定居的農業生活,而不是于其鄰居的遊牧畜牧業。後因北狄南下,周人被迫再遷至岐下的周原,也因如此,便從所居之地而稱為周人。從經濟上看,周人與夏人都從農業。在宗教方面則夏、商、周都實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都認為“上帝”抑或“天”是最高的神靈。在他們所崇拜的祖先中,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如“社稷五祀”中的“稷”,在夏朝是配以“烈山氏之子柱”,自商朝起便配為周人始祖“棄”。在周人的觀念中,稱自己所居之地為“西土”,而夏朝和商朝的王畿都是“中土”或“土中”,再往東便是“東土”。同時,周朝統治者也自稱夏,自認為諸夏的一部分。而周朝所分封的諸侯國,像晉、齊、魯、衛、宋、杞、蔡、邢、鄭、陳等等,他們一方面以所在地域不同而稱為晉人、齊人、魯人、衛人、宋人、杞人、蔡人、邢人、鄭人和陳人;另一方面又都認同自己為夏或華夏的一部分,是而用“諸夏”或“諸華”概括以上地區或其人民,而不是周“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諸侯國則被算入蠻夷

當華夏的概念深入人心之時,其共同體意識便産生。同時與周邊的“夷、蠻、戎、狄”等部落間的文化界限也開始固定,是謂“内諸夏而外夷狄”。而在文化與風俗方面的差異也顯露出來,如在語言方面,華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要用到翻譯;華夏民族束發著冠或笄,北方的戎狄“被發”,百越是“斷發”、“劗發”,西南的則是“盤發”、“編發”等等;在服飾方面,華夏民族為右衽,其他民族則是左衽。

華夏民族可以夏朝作為其形成的标志與名稱的來源。但在政治方面卻較為分散。大禹會合諸侯時,号稱有一萬多國進貢。商朝有三千多國。武王克商時,尚有一千七百多國,後由于諸侯間的兼并,到春秋時仍存在一千二百個國家。

經過二百餘年相互戰鬥,諸夏國家到戰國便隻剩下十餘國,其中秦、楚、燕、齊、趙、魏、韓是諸夏的主要大國。在戰國中後期,随着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進步,原本分立的各個諸侯國開始建立聯系,發展出的廣泛貿易關系和交通網絡。由于鴻溝的開鑿完成,将江淮流域與河濟流域串聯起來,令列國間可以由水路暢通無阻。就連本為山川所阻的巴蜀與漢中之間也開辟了“棧道千裡”。顯然,發達的交通令華夏民族之間建立起共同的經濟生活起到不小的作用。到公元前256年,當強大的秦國将周天子也攻滅後,其餘諸侯的滅亡便隻剩下時間問題。終于在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山東六國中僅存的齊國被滅,華夏族便形成了政治上的統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并建立了秦朝,首稱皇帝,結束了多年的戰國七雄混戰,開創大一統的新格局。由此,華夏族又被稱為“秦人”。但秦朝钜耗民力與嚴刑峻法,享國十四年,三帝而亡,有說法“China”一詞即源于“秦”字。秦末天下大亂,諸侯并起,最終劉邦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稱為漢朝。在此這後,華夏族便又産生了“漢”這個族稱,之前的“華”、“夏”、“華夏”或“秦人”等族稱也繼續存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