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周朝天子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分封的諸侯國中,一些公侯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并且通過征伐的手段不斷兼并其他小國,到了戰果時期,春秋時期的上百個諸侯國,如今隻剩下十數個強國,最終形成七國并列的局面。
從疆域面積、人口等方面看,韓國是實力最小的,但秦國卻不是最強大的,齊國、趙國、楚國都是不容小觑的,但為什麼最後是由秦國統一的六國呢?
秦國之地位于崤山以西,并憑借崤山之險修建了函谷關,使東方強國不容易入侵秦國,在中原各國相處征戰的時候,秦國卻能據守關外,使自己遠離六國紛争的局勢,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
二、了不起的商鞅變法秦孝公之前,國内政局動蕩,在連年戰争的打壓下,積貧積弱。如果再不進行變革,很有可能就會被其他強國攻滅。為此秦孝公發布求賢令,希望廣納天下良才,重振秦國。當時衛國人商鞅就是在求賢令的吸引下,來到秦國的。不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變法。
商鞅變法的施行,整頓了舊貴族階層的腐化,刺激秦國民衆生産積極性,在重農抑商措施下,推動了農業發展,保證了豐厚的糧食儲備。
提高士兵的待遇,隻要在戰場上立下戰功,就可以加官進爵。這樣極大提升秦軍的戰鬥力,畢竟那圓溜溜的腦袋在秦軍眼裡,已經變成了金錢和地位,這也就是所謂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兵又有糧,打誰都能扛,自商鞅變法之後,秦軍的勇猛在六國中也是出了名的。
三、秦孝公之後無昏君在戰國時期,實施變革的不止秦國,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但這些變法因為觸及舊貴族的利益,最終被中斷,隻有商鞅變法成為秦國曆代法統,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秦孝公之後六個秦王,沒有一個是敗家子。
當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雖然他處死了商鞅,卻沒有改變商鞅變法,使這一偉大社會改革延續下來。後來的秦武王,雖然僅在位四年,卻能拔掉宜陽,置三川,為秦國東進掃清了屏障。
貢獻最大的是秦昭襄王,他采用遠交近攻的大政方針,沉重打擊了三晉、楚齊,不但傳統大國楚、齊失去與秦國單打獨鬥的實力,戰鬥力強悍的趙國經過長平之戰也是大傷元氣,六國再無力與秦國對抗。
秦國自秦孝公及以後共7位君主,一位比一位賢明,他們任用賢良,重用名臣武将,為秦國的迅速崛起和壯大做出巨大貢獻。
總結綜上所述,秦國統一六國就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國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連續七代的執政明君,都為秦國的壯大做出了貢獻,還有一點就是其他六國各有各的缺點,錯過發展壯大的最佳時機,當年趙武靈王經過“胡服騎射”,俨然成為秦國的最大對手,繼位趙惠文王也是一位賢明之君,但之後的趙孝成王則策略失敗,長平之戰損兵折将幾十萬。後來的趙幽缪王殺死名将李牧,緻使自己從強盛最終走向滅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