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間再無李叔同

世間再無李叔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9:53:29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1

作者:老談1915年冬,上海城内大雪紛飛。

一個中年人慌亂地跑着,等到了一座樓閣之外,他忽然停了下來。

建築上寫着“城南草堂”。中年人立在門前,望着那四個遒勁的大字,靜靜地發呆,他形容枯槁,如喪考妣。

中年人再沒有往前走半步,他用盡力氣,大聲嘶吼道:“同兄,我家破産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完這句話,他轉身便跑,頭也不回。

那個被稱作“同兄”的人,呆呆望着他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整整站了一個小時。

随後,他返身回屋,揮淚寫下那首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寫詞的那個人,叫作李叔同;破産跑路的中年人,名曰許幻園。他們是一生的摯友。

離愁别緒的感傷,短暫美好的珍重,世事無常的感慨,在這首詞裡被說盡了。

第二年,李叔同的另一位好友夏丏尊,從日本雜志上看到,“斷食”的修身養性之法。聽罷好友介紹,李叔同頗感興趣,就動了入山斷食之念。

所謂“斷食”,就是不吃不喝。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生活半月有餘,竟羨慕起出家人的生活。

他在《斷食日記》裡寫道:“無夢,無挂,無慮,心清,意淨,體輕。”

李叔同萌生了入山修道的想法。

夏丏尊有些不好意思,李叔同在俗世還有妻兒,昔年留學東洋,他結識了一位日本籍的妻子。

于是,夏丏尊出言激他:“你如果真的對這些有興趣,切莫首鼠兩端,或者出家當和尚,或者是回到俗世來。”

李叔同考慮良久,終于決定出家。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2

夏丏尊對此亦心向往之,隻是他沒有李叔同的決心罷了。

昔年在學校教書時,曾有一名人來校演講,李叔同和夏丐尊不勝其煩,他們便躲在湖心亭裡吃茶談心。

夏丐尊忽而說道:“像我們這些人,出家當和尚反倒是好的。”

說者無心,而聽者有意,好友的一句戲言,悄然在李叔同的心底,生根發芽。

這是他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

李叔同在寺院裡,生活了半月有餘,心裡十分歡喜,及回到學校,他請傭人依照寺院的方式,煮菜做飯。

在虎跑寺斷食,可以說是他出家的近因吧。

以上情節,出自李叔同本人寫作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3

▲ 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實行斷食,前後20天

1918年,39歲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

從此,世間已無李叔同,再見已是弘一身。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聽聞他出家消息,朋友和學生,紛紛表示不能理解,不可接受。

他是一個學者,二十文章驚海内;他是一位名師,親自編纂講義,成果斐然,門生遍布天下;李叔同正值盛年,前程、名利、紅塵,都在向他招手。

弘一法師不為所動,他的眼中隻有:一花一葉,孤芳緻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弘一法師的妻子,千裡迢迢趕到寺院,苦苦哀求:“念在夫妻情分,你見我一面吧。”

弘一拒絕了。

關于這位日本籍妻子,相關文字記載太少,我們也隻是知道,她名曰福基,乃是弘一在日本留學時的專職模特,福基對當年的李叔同,一見而傾心。

不顧千山萬水,她用十二年的時光,追随這個濁世佳公子。她能承受得住,身在異國的清冷和寂寞,卻承受不住,與愛人的訣别。

若然訣别,她十二載的厮守,就變得毫無意義。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4

妻子哀求的聲音,凄婉哀絕,連佛祖聽罷,也不忍拒絕。弘一法師無奈,終于同意見最後一面。

清晨的西湖,輕煙薄霧,落隐落現。

妻子看着面前的丈夫,輕柔地叫他,叔同。

眼前的那人,面無表情,木然說道:“李叔同已死,請叫我弘一。”

妻子流着眼淚問他:“弘一法師,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愛?”

弘一沉默良久,方才說道:“愛,就是慈悲。”

人生本就是,不斷的告别。如今你我身體尚安,這樣的告别,雖然痛苦,卻隻是短痛。

所以,不如放手。

弘一法師澄澈的目光裡,仿佛能倒映出,他39歲裡,恣意潇灑的半生。

從情聖到聖僧,從藝術家到宗教徒。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但凡提到天津,人們必會想起那句話,“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天津地理條件優越,鹽業與運輸業,都很是發達。

他的父親,是天津最大的鹽商,還兼營銀号,可謂家财萬貫。

父親名曰李世珍,字筱樓,乃清同治四年會試進士。父親生他時,已是68歲的老人。

晚年的李筱樓,笃信佛教,特别對禅宗情有獨鐘,家中常有僧人出沒,念誦佛經。耳濡目染之下,李叔同對佛教,也頗感興趣。

李聖章是他的侄兒,兩人年紀相近,常常在一起玩耍。李叔同和侄子,身披床單為袈裟,口誦佛号,一本正經的樣子,大人看後也忍俊不禁。

5歲時,李叔同的父親去世。他們是顯赫的家庭,門戶複雜,李叔同的生母,原本就是個小妾,随着主人的逝去,她難免會受到種種歧視和責難。

李叔同有很多母親,但生母隻有一個,生母活得很苦。

8歲時,大人就教他念《名賢集》。李叔同能以稚嫩的童聲,熟練誦讀其中的偈語:

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

一朝馬死黃金散,親者如同莫路人。

李叔同賦性偏急,天性敏感。15歲的年紀,似乎就能看透人生富貴,他寫出過深富哲理的詩歌: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20歲以前的李叔同,受過最系統的封建文化教育。6歲開蒙;8歲攻讀四書五經;19歲以文童進天津縣學,學習八股文。

23歲時,李叔同以監生的身份,參加鄉試,前後共考了三次,三次均不中。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5

▲ 1896年的少年李叔同

李叔同頗不以為意,他讀書就像五柳先生,于矯揉造作之處,不會一味深究。

李叔同腹笥淵如海,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皆有心得,又絕無方頭巾之氣。

所謂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也。

生活上,他卻是少年裘馬,追逐名場。在青樓酒肆,尋找慰藉,消磨光陰;與名妓佳人,縱情聲色,詩酒共鳴。

這是他此生最快活的時光。

在李叔同26歲那年,與他相依為命的生母王氏過世,此事對他的打擊極大,李叔同因此改名李哀。

母親生前隻是個小妾,兒子卻給予她,最隆重的禮遇。李叔同親自扶靈柩回天津,又用一個新式而風光葬禮,告慰苦命的母親。

李叔同身穿一襲黑服,彈奏鋼琴,長歌以當哭。時年的《大公報》,專門有版面介紹此事。

母親的去世,讓他知道,哪怕是至親所愛,終究也會離開。

辦完喪事不久,李叔同即東渡扶桑,留學日本。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6

▲ 1905在東京求學的李叔同

他懷抱德才,遠赴日本,志向卻不在政治家或改革派,他想成為一個藝術家。

六年的時光,待到學成歸來之際,李叔同業已成為,學貫中西之人。

可以确定的是,李叔同乃是,近代中國之繪畫、音樂、話劇和教育的啟蒙者。他還興辦報紙,是廣告行業的開山鼻祖。

譬如,将貝多芬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就是李叔同。

有的人曾經專門統計,李叔同曾在國内開創十三項第一。

1918年,是個耐人尋味的年份。這一年,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國内的政局,亦是風起雲湧,這一年,正值五四運動爆發的前夕。

李叔同在1918年皈依佛門。出家後的弘一,摒棄所有藝術,唯獨保留書法之技。

弘一法師潛心于佛法,終成為律宗中的得道高僧,被推舉為現代律宗第一人。

弘一法師的一生,據于儒,依于道,逸于禅。他用一輩子的時光,經曆常人十輩子的生活。

六十三歲那年,弘一法師患上第三場大病,自知時日無多,他謝絕醫藥,開始交代身後事。

弘一法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弟子,該如何焚化屍體,以保全蟻蟲性命。而談到自己,弘一卻緘口無言了。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師終于留下絕筆一副。二日後,他安靜地圓寂于陋室床闆之上,倚右肋而卧,眼角沁出晶瑩的淚光。

弘一法師一生著作等身,他最後留給世人的,卻隻有七字而已:

悲欣交集見觀經。

世間再無李叔同(一曲送别覓知音)7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别無長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