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飲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占據着重要的地位。貶到哪吃到哪的蘇轼不僅發明了大名鼎鼎的東坡肉,還有東坡豆腐、東坡魚等東坡系列名菜;作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嚴肅形象,殊不知魯迅先生也是一個妥妥的“吃貨”啊!在魯迅的作品中可随處尋覓到食物的蹤迹,如《社戲》裡的羅漢豆、《風波》裡的梅幹菜、《祝福》裡的清炖魚翅、《孔乙己》裡的茴香豆等等。從中可知,哪怕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離不開對美食的魂牽夢萦呀!在黃磊的《炊煙食客》同樣也表達了作者對美食的追求和向往,同時将一道道美食化作了故鄉的味道、兒時的回憶和人生的感悟。
作者在書中提及了江南地區衆多佳肴,如獅子頭、玫瑰醬、水蠟燭、八寶菜等,這些菜品光是看名字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了,其次,這些名字也讓人感受到江南地區所蘊含地獨特的雅緻韻味,讓人聯想到江南地區婀娜多姿的倩影、青磚黛瓦的街巷和吳侬軟語的腔調。到現在我終于明白江南地區為什麼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戀戀不舍的原因了,畢竟在這裡生活,就連飲食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其它就更不必說了。
除了很“江南”的美食,還有作者對人或事物最終轉化為一種嗅覺和味覺。坦然說,作者在書中說的美味佳肴我一道都沒有品嘗過,然而關于故鄉的滋味卻深深勾勒起我記憶裡的味道。作為一個根系紮實在南方地區的我來說,湯才是我們餐桌上最為常見也是三餐上最為頻繁的佳肴。湯就是南方人解身體上萬病、補營養的良劑,感冒發燒、喉嚨咳嗽、安胎坐月子等,皆有特定的湯可對号入座。我是一個不愛喝湯的南方人,兒時的時候少不了母親的頓頓責罵,為此,每次喝湯我都要在母親的“威逼”下喝下一碗又一碗的良劑。記得上高中後,回家的日子變成了一個月一次,湯就少喝了。因此,每次回家後,母親就更要煮湯了。我記得有一次回家是傍晚了,那時候母親在熬豬骨湯,裡面有黃芪、薏米、蓮子、紅棗、胡蘿蔔、豬骨,本來就是一道很常見的湯,不知為何,那次的湯是我喝過媽媽煮過的最好喝的湯。後面,就再也喝不到那個味道了。
如今,離家已經五年有餘,回家的次數變成了一年一次,母親依舊會在我回去的時候煮湯,然而我再也不用母親的“威逼”下喝湯,而是自覺地喝上一碗又一碗,而母親煮的湯,更是一次比一次懷念無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