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陳藩十五歲時,一天正在家中的院子裡讀書。他爸爸的一個老朋友薛琴來看他,看到陳藩讀書的院子裡雜草從生,污穢滿地,根本不打掃。他就對陳藩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說你這個小孩子,怎麼不把你的庭院整理幹淨,準備有賓客來訪啊?陳藩當即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說大丈夫,應該掃除天下,應該關心國家大事,幹嗎要我掃一個小房間啊?有什麼用?
這個回答讓薛琴很吃驚。一方面他知道自己這個故人之子胸懷天下,是一個有大志的人。但是,又發現故人之子不拘小節,沒有養成重視小節,小事的習慣。所以他又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天下的事情比這個院子的事情複雜多了,你連這個院子都伺弄不好,你還說什麼掃除天下?陳藩聽了以後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把自己的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自己讀書的幾案也擦得幹幹淨淨,養成了重視細節的好習慣,後來才成就了一番大業。
隻想着掃天下而不願掃房間,也許說明一個人注重大節;先掃房間而後掃天下,也許說明一個人看重"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按理說,這沒有嚴格的對錯之分。但陳蕃聽到客人的話,覺得有道理,便馬上付諸行動,其善納良言的涵養值得肯定。正因為如此,他才官至太傅,赢得了"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美譽。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家教素養,為人做事自然能彰顯美德。
家訓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的道德規範和人格素養,一個人的為人之道關鍵就是取決與一個家庭的家訓,從古到今,多少的偉人的家裡沒有家訓呢?陳藩的家訓,讓它成為了一個世人景仰的人,他的父親讓他知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陳藩也一直遵循着這句話來做人。也才有了後人傳頌的 "不畏強禦陳仲舉"。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少年時能納言,權重時能犯上,被貶時能訪傑出之人,好家風直接影響了陳蕃的成長。正是這樣的好家風,才使得陳蕃被曆史評論為師一個少有大志,為政清廉,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禮賢下榻的的忠義之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