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後漢書資料簡介

後漢書資料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4:59:09

《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漢書》則是第一部斷代史,在司馬遷與班固為後世的史學家奠定基礎之後,第二部斷代史卻出現了難産的問題。

東漢末年,蔡邕曾與盧植、韓說等人寫了一本《漢記》,但因遭遇黃巾、董卓之亂,故而未能成書。董卓被殺後,蔡邕在座中歎氣觸怒了王允,因而被捕入獄。他上疏自陳,請求留一條活命,以便“繼成漢史”。但王允還是将他處死了。大儒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之後,不禁長歎說:“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蔡邕死後,再也無能人承擔續寫《漢書》的重任。因此,第二部斷代史被耽擱了下來。東漢滅亡之後,曆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史學家們忙于撰寫魏、蜀、吳各自的國史,無人兼顧已經久遠的漢朝舊事。在西晉完成統一之後,陳壽在近人的基礎上,率先寫出了《三國志》,成為曆史上的第三部正史。

《三國志》從東漢末年一直記載到西晉平滅吳國為止,部分填補了《漢書》以後的空白,但是尚缺一本記載整個東漢時期的斷代史,以便将《三國志》與《漢書》銜接起來。從魏晉到劉宋,曾出現過許多版本的《續漢記》,但他們或者質量不佳或者遭遇兵火而散失。直到公元445年,範晔才寫出了《後漢書》,此時距東漢滅亡已經有兩百多年了,而距《三國志》成書也已過一百多年,可謂是姗姗來遲。

後漢書資料簡介(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1

《後漢書》比《漢書》晚了400多年

《後漢書》為什麼這麼“難産”?

二十四史裡,以“難産”而著稱的史書共有三部,分别是《後漢書》、《晉書》和《明史》。其中,《晉書》初稿成于晉武帝時期,以泰始元年為斷限,後代逐漸增補。晉朝滅亡後,謝靈運、臧榮緒等人都在官史的基礎上寫過《晉書》,然而直到唐朝初年才最終完成這部史作,距東晉滅亡已過兩百多年;《明史》從滿清入關的第二年開始纂修,至乾隆年間定稿,曆時九十多年,距明亡已近百年了。但要說最為坎坷的修史經曆,非《後漢書》莫屬了。

在東漢初年,班固于光武帝及漢明帝年間寫出了《漢書》,專門記載西漢一朝的曆史。書成之後,明帝又令他與陳宗等人共同寫一部本朝的曆史,名為《世祖本紀》。這本書共有紀一篇,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記錄了光武帝起兵興複漢室的史實,成為最早的東漢史作。之後,每代皇帝都令史官修補,添加進《諸王》、《功臣》《南單于》等内容。到了漢桓帝時期,又命邊韶等繼續編纂,擴充至一百一十四篇,定名為《漢記》。

東漢末年,續寫《漢記》的任務落到了蔡邕、盧植等人肩上,他們在東觀閣進行修史,故而書名也被稱為《東觀漢記》,它與《史記》《漢書》合稱為“三史”。蔡邕臨死之前,本紀部分已經續寫到了靈帝時期,又新增了四十二篇列傳,粗具規模。後因董卓、李傕、郭汜之亂,《東觀漢記》遭到焚滅,僅部分手稿存世,第一部東漢史以流産而告終。

後漢書資料簡介(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2

第一部東漢史

曹魏建國之後,隻修了一本《先賢表》,殘缺的《東觀漢記》則由楊彪家族收藏,部分繼續流傳。西晉之時,秘書丞司馬彪有志續成漢史,寫了一部《續漢書》,起元光武,終于漢獻,分紀、志、傳共八十篇。同時,散騎常侍華峤也在殘存的《東觀漢記》基礎之上,編成一部《後漢書》,共有帝紀十二篇、皇後紀兩篇、典十卷、列傳七十篇,另有三張年譜,篇幅比司馬彪的《續漢書》略大。當時的東漢史要首推華峤版的《後漢書》,故而藏之秘府,成為西晉官方認可的正史。

然而不久之後,晉朝便遭遇八王之亂,繼而胡人入侵,神州陸沉,《後漢書》再度失傳,僅五十餘卷存世。東晉時,東陽太守袁宏模仿荀悅的《漢紀》,寫過一部編年體的《後漢紀》。一直到劉宋時期,宣城太守範晔才廣集學徒,窮覽舊籍,續成一部新的《後漢書》,共有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其好友謝俨幫忙寫了五篇志,因範晔獲罪入獄,謝俨害怕受到牽連,便将五篇志全部焚毀掉了。

劉宋滅亡之後,南梁人劉昭将司馬彪《續漢書》裡的三十卷志補入範晔的《後漢書》中,使其成為一本完整的史書。範晔版的《後漢書》集前人之大成,充分利用了東漢以來的衆多史料,又保留了司馬彪版的志,故而在流傳中漸居主流,經劉昭、李賢等人作注之後,漸成正史。從《東觀漢記》初稿到範晔版的《後漢書》問世,共曆時400多年,其中屢經流産、難産和腰斬,最終才勉強拼湊完成,作者們如蔡邕、範晔等人相繼入獄而死,可謂異常坎坷。

總的來說,《後漢書》之所以這麼難産,要與時代背景有關。自東漢末年之後,全國就陷入了戰亂,朝廷屢次播遷,導緻不同版本的《後漢書》屢遭兵火,變得殘缺不全。在東漢時本已有一部《東觀漢記》,在西晉時又有華峤的《後漢書》,皆因都城淪陷而流失。進入劉宋之後,南北對峙形成,政局也趨于穩定,所以才能夠形成一部相對完整的範晔版《後漢書》。

現今,有關于東漢的史書大多已經失傳了,僅存有一部紀傳體的《後漢書》和一部編年體的《後漢紀》存世。此外,《三國志》裡有許多地方也記載了東漢末年的事,對比三本史書,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認識曆史。

後漢書資料簡介(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3

範晔版的《後漢書》集前人之大成

《後漢書》與《三國志》的差異

範晔版的《後漢書》雖然比陳壽的《三國志》晚了一百多年,但它所采用史料多是前朝舊史,有些是直接抄錄過來的,故而不能用成書年代來推定誰更古老。且《後漢書》的三十篇志是司馬彪的作品,他與陳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所以《後漢書》至少有30%内容與《三國志》一樣早。

在叙述東漢史的時候,《後漢書》是立足于漢室的角度來寫作,而《三國志》的立腳點則是曹魏政權。這點對比《後漢書》的《孝獻帝紀》和《三國志》的《武帝紀》就可以看得出來。《後漢書》說曹操自令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魏公,自加九錫乃至于自為魏王,凡曹操升官加爵,都是他自封的,并非獻帝之本意;《三國志》則說是天子令曹公領冀州牧,之後又任命為丞相,策命為魏公,進而封為魏王,曹操的官爵全是漢室合法授予。從實權與虛名的關系來看,當時曹操掌有實權,而獻帝坐擁虛名,故而曹操能用權力來迫使獻帝配合冊封手續。因此,雖是出自曹操的本意,但卻也屬于程序上的合法。《三國志》便把這些程序、形式如實地記載了下來,而《後漢書》則抛棄形式,直接點明實質,說曹操的升官加爵都是親力而為,并非出自獻帝本意。

其他列傳方面,董卓、袁紹、劉表、呂布等人在曹魏篡漢之前便已死去,按斷代來說應屬于《後漢書》而不入《三國志》,但因他們與曹操的崛起息息相關,所以陳壽效仿《漢書》為陳勝、項羽立傳的先例,将其納入《三國志》裡。這樣就出現了董卓等人在《後漢書》與《三國志》中都有傳記的現象。

但範晔在寫《後漢書》的時候,并不是簡單的抄襲陳壽,而是新增了不少史料,寫法上也存在差異。例如在《袁紹傳》裡,範晔新增了陳琳讨伐曹操的檄文,添補《三國志》的空白;又加入劉表勸袁譚不要投降曹操、審配勸袁譚兄弟和睦等第一手的書信史料。

後漢書資料簡介(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4

《後漢書》與《三國志》存在不少重合之處,但叙事角度不一樣

範晔在《後漢書》裡的一點“私心”

比較有争議的是荀彧的立傳問題,從年代來看,荀彧死在曹丕篡漢之前,但他是曹操的謀主,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理應像劉穆之入《宋書》那樣寫入《三國志》裡,而不必入《後漢書》。

《三國志》中,荀彧與荀攸、賈诩同卷,被視為曹魏的臣子。然而範晔考慮到荀彧雖然輔佐曹操,但他忠心于漢室,與郭嘉、程昱等人存在區别,故而在《後漢書》裡仍為他寫了傳記,與孔融共在一傳,視為漢臣。末尾還說荀彧死後,“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燕樂”,記載漢獻帝聽聞荀彧死訊後的反應,這句話不見于《三國志》。

關于荀彧究竟是魏臣還是漢臣,曆來存在争議。但從荀彧的本心來看,他認為曹操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匡扶漢室,所以才盡心輔助其削平群雄。曹操雖然敢欺淩天子,但荀彧認為這隻是像梁翼、何進那樣的權臣而已。曹操自己也曾說:“欲為國家讨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将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故而荀彧早期曾積極追随他。等到董昭等人商議封曹操為魏公并加九錫之後,荀彧才發覺曹操有代漢自立的意向,故而極力阻止,說:“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導緻封公不成。

後漢書資料簡介(從東觀漢記到後漢書)5

把荀彧寫入《後漢書》中是範晔的一點“私心”

《獻帝春秋》記載,伏後的父親伏完曾将皇後寫的信給荀彧看,裡面有罵曹操的話,荀彧雖然感到厭惡,但卻隐而不言。之後樊普秘密告知曹操,說伏後與皇上有陰謀,曹操為此提前戒備。荀彧知道後,害怕被牽連,便跑去邺城見曹操,并勸他盡快廢掉伏後。

曹操問他:“卿昔何不道之?”

荀彧假裝吃驚說:“昔已嘗為公言也。”

曹操便說:“此豈小事,而吾忘之!”

這時,曹操才知道荀彧并不忠心于自己,他在外面雖未表露,但内心中已經厭惡此人了。等到出征壽春時,荀彧想要與曹操談話,曹操都不肯見他。所以《後漢書》寫作“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這與《三國志》說的:“彧疾留壽春,以憂薨”大相徑庭。

荀彧因忠于漢室才追随曹操,也正因忠于漢室才被曹操逼死,故而範晔将其寫入《後漢書》裡,與鄭衆、孔融等同為漢臣,實屬公允之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