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可能會産生偏差,但數字永遠不會說謊,我們将從數據方面為您帶來NBA的另一面。拒絕印象流!
2000年的NBA新秀挑戰賽上,傑森-威廉姆斯用一記令人拍案叫絕的手肘傳球,演繹出了什麼叫做籃球場上的極緻想象力。之所以“白巧克力”能夠依靠着一手華麗的球技在長人如林的NBA當中獨樹一幟,甚至成為廣大球迷争相模仿的對象,正是因為他的傳球不僅動作潇灑帥氣,而且還能在準确性和成功率上面有所保證。而當時這一記在全明星賽上的手肘傳球,能夠在後來的互聯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爆火,也是因為皮球準确無誤地飛到後方跟進的拉弗倫茨手中,形成了一個絕佳的直接上籃得分機會。
唯一稍顯遺憾的,就是不解風情的詹姆斯-波西從斜刺中殺出,用犯規破壞了拉弗倫茨的上籃,讓“白巧克力”這次本可以載入曆史經典瞬間的傳球,無緣以一次助攻的數據被記載在案。
當然類似于這種的情況,在NBA的賽場上并不罕見。隻不過一次精彩的組織串聯,隻因為沒有最終轉化為得分,便在傳統的數據統計上無法得到體現,對于衆多以傳球作為生存之道的控球後衛們來說,似乎不太公平。
終于從2013-14賽季開始,聯盟引入了一項名為“潛在助攻(Potential Assist)”的高階數據統計,豐富了我們對于球員傳球與助攻的認識和了解。
什麼是潛在助攻?
根據官方對于潛在助攻一詞的定義:當隊友接到傳球之後,在一次以内的運球完成出手,這次傳球便會被記作一次傳球人的潛在助攻。也就是說,無論這一球是否能夠最終轉化為得分,都會在這項數據上得到體現。通俗點講,它所體現的就是一名球員的“做餅”能力。
提到NBA近年來最著名的“做餅”師傅,詹姆斯-哈登無疑會是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個名字。在2016-17賽季,火箭教練組開啟了讓詹姆斯-哈登改打控球後衛,全權掌握球隊進攻的瘋狂實驗。于是在那一年,我們看到無數次哈登利用擋拆戰術為卡佩拉創造出空接暴扣的機會、或是利用突破分球為一衆外線炮台創造輕松接球投籃的機會。
雖然在當賽季與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獎項擦肩而過,但哈登仍然以生涯新高的場均11.2次助攻榮膺賽季助攻王。此外,場均22.3次的潛在助攻同樣高居聯盟第一,甚至在過去六個賽季的時間裡,還未曾有人達到與登哥那一年相同的高度。
其中,卡佩拉成為了哈登體系當中的最大受益者。16-17賽季,這位來自瑞士的中鋒有82.6%的進球都來源于隊友的助攻,在他場均5.6次運動戰進球當中,有一半都是來自哈登的“喂餅”。相較于前一年的表現,卡佩拉在出場時間隻提升了不到五分鐘的情況下,得分卻增加了5.6分。
從100多萬年薪的首輪末段新秀,到2018年休賽期與火箭簽下五年9000萬的高薪長約,哈登可以說得上是他最需要感謝的恩人之一。由此可見,一位優秀的“做餅”師傅,對于球隊的提升是多麼重要。
其實在通常情況下,助攻、潛在助攻以及使用率三項數據,彼此之間都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系。其中一項數據都增加,帶動着另外兩項水漲船高看似是必然趨勢。但這背後,其實也存在着例外的情況。
以謝伊-吉爾傑斯-亞曆山大和賈-莫蘭特為例,二人在2021-22賽季常規賽均出戰56場比賽。在場均助攻數據方面,莫蘭特以6.8次領先于SGA的5.9次;然而在潛在助攻上,亞曆山大卻以場均13.0次反超了莫蘭特的12.7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要想知道背後的原因,我們還是要從潛在助攻與助攻數據的區别談起。我們都知道,在球場上一次助攻的誕生,不僅需要考驗傳球手觀察防守、傳球到位率的能力,同時還考驗接球球員的終結能力。而潛在助攻的定義,則幾乎将隊友能否完成終結這一因素完全排除在外,完完全全反映的是傳球者創造直接得分機會的能力。
那麼我們回到亞曆山大和莫蘭特的數據,在潛在助攻數據上相差無幾的二人,每場所創造出的直接得分機會都不相上下。那麼在助攻數據上的差異,則從側面反映出了隊友終結能力上的差距,即“吃餅”能力上的區别。
換一種角度講,如果助攻與潛在助攻二者的比值越高(助攻/潛在助攻),意味着有更多的傳球可以轉化為得分,同時就代表着隊友完成終結的把握性就越大。借助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從上賽季的潛在助攻數據中得到許多有趣的發現:
2021-22賽季,在至少出場10次的球員當中,總計有108名場均助攻在3次以上。克裡斯-保羅在助攻(10.8次)和潛在助攻(19.6次)兩項數據上完成領跑,榮膺聯盟上賽季的“做餅王”;哈登和特雷-楊分列二、三位。然而在助攻/潛在助攻的排名裡,這三位聯盟前三的傳球手卻集體失蹤了。
排在此項數據第一位的,是孟菲斯灰熊隊的中鋒史蒂文-亞當斯,高達69.4%。也就是說,雖然“海王”每場比賽隻能送出3.4次助攻,但在亞當斯創造出能夠直接得分的傳球中,他在灰熊的隊友們成功把握住了将近七成。在這項數據上面完成制霸,亞當斯當然要感謝莫蘭特的逆天終結能力。
而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排在助攻榜前三位的保羅、哈登以及特雷-楊,他們的隊友在“吃餅”能力上分别隻能排在第29(55.1%)、第23(56.0%)和第17(56.4%)。
而聯盟中把握能力最差的隊友,不出意外地集中在了幾支樂透球隊當中。科裡-約瑟夫場均8次的潛在助攻,隻有45%轉化為了助攻,位列這108位球員的倒數第一。他所效力的底特律活塞,上賽季的進攻效率以105.6排在聯盟倒數第三位。之前我們提到的效力于俄克拉荷馬雷霆的亞曆山大,在助攻/潛在助攻上排在倒數第四位(45.4%)。雷霆的進攻效率則以103.8位列全聯盟30支球隊的倒數第一。
但是我們也看到,對于同樣效力于雷霆的後衛約什-吉迪來說,他的潛在助攻有55.2%都轉化為了助攻,擁有相同隊友的吉迪和亞曆山大,理論上隊友的終結能力應該都處在一個相同的水平之上,為何在數據上的反差卻如此之大呢?
一方面我們需要考慮二人在傳球質量上的差别。雖然需要在1次以内的運球後完成出手,但如果接球球員在接球之後無需做任何調整便可以直接投籃或上籃,得分的把握當然會比稍作調整之後的出手要高。另一方面,二人傳球流向的偏好也會影響助攻與潛在助攻的比值,例如禁區附近的命中率會高于三分線外的投籃命中率。如果一名球員更加擅長突破分球,他在助攻與潛在助攻數據上,通常會落後于經常利用擋拆制造空接的傳球者。
值得一提的是,斯蒂芬-庫裡和勒布朗-詹姆斯的場均助攻隻相差0.1次,但潛在助攻方面,老詹卻領先庫裡1.7次。庫裡的冠軍隊友們有58.9%把握将他的妙傳轉化為直接得分,反觀勒布朗在湖人的隊友們卻隻有五成概率。或許這就是——老詹盡力了,隊友XXX?
(NBA官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