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店面,你從來不會進去逛,卻常常看見;從來沒有什麼客流量,但永遠不會倒閉。
這不是什麼謎語,這類“詭異”的店面确實就在我們身邊:這就是超乎路邊店生存法則的存在,茶葉店。
走在街上,心裡忍不住替老闆們盤算,臨街的店面、高昂的租金、各項成本……林林總總加起來,要經營好一家路邊店,實在是一件難事。當别的超市、雜貨店、餐館都競相拉客的時候,憑什麼茶葉店就能坐享其成?甚至有人揣測茶葉店是拿來洗錢的。
難道仙氣飄飄的店面裡,真的藏了什麼世外高人?
門可羅雀,但是不倒閉
相比其他各類門店,茶葉店的生意似乎總是非常“慘淡”。如果你足夠閑的話,可以在茶葉店門口蹲守一天,你會發現“門可羅雀”不僅僅隻是你每天路過時瞥一眼留下的刻闆印象,還是茶葉店經營的客觀現狀。
奶茶店可能排隊排到幾條街外,但誰也沒聽說過茶葉店能火爆經營。
這本不奇怪,中國盡管是世界第一的茶葉大國,但人均茶葉消費仍然不算高。更何況,這種路邊的茶葉零售本來就離大多數人的消費很遠,八成的消費者壓根就不了解茶葉,更别提進茶葉店去選購了[1]。
但真正奇怪的是,就是這些“幾乎沒人去”的茶葉店卻始終能生存下來:隔壁幾家生意還不錯的餐館都因為租金太貴關門大吉了,但茶葉店仍然活得好好的。
各種各樣的路邊店,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圖蟲創意
非但不倒閉,在一些地方,類似的茶葉店甚至還越開越多了。在鄭州一個小區裡,半年時間就新冒出來四五家茶葉店[2],而這樣的情況絕非孤例,在許多城市屢見不鮮。
有兩成左右的茶葉購買者最常在零售店購買茶葉,此外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茶葉購買者最願意選擇到品牌茶葉店購買茶葉:據品牌官網展示的信息,行業龍頭的中茶連鎖有零售門面将近五百家[3],大益更是有近三千家門店[4]。
開了這麼多的茶葉店,它們要生存下來着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房租、貸款、裝修店面、進貨、雇人……一系列操作下來,一家店幾十萬的啟動資金是最基本的[2]。
以一家開在鄭州市鄭東新區臨界位置的加盟店為例,其租金就要300元/平方米[2]。而目前七成以上的茶葉店的店鋪面積都大于三十平米[5],更有許多茶葉店開在商城、步行街等更為搶手的地段,可以想見,其光租金開銷一項的成本就頗為不菲。
代入想一想,我們每天出門、回家,可能走進超市裡買點東西,也可能進餐館之類的消費一把,但茶葉店卻從來不可能心血來潮去逛逛。
平時幾乎沒人去逛的茶葉店,在有的地方卻越開越多 / 圖蟲創意
但你不去逛,卻不意味着茶葉店營收不高。不少行業龍頭的營收,基本隻在十幾億元左右[6][7]。
茶葉店生存下來而且賺得不少,靠的其實是一種不同于其他路邊店的商業模式[2]。
賣茶葉,靠的是圈子
茶葉店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依靠“圈子”。對于路邊茶葉店而言,散客确實不是能夠指望的客源。那些沒事逛逛茶葉店的小顧客從來都不是茶葉店的目标客戶,茶葉店生存下來靠的是一些穩定的大宗批發客戶。
那些沾親帶故、熟人介紹跟長期合作的顧客才占據了銷售的大部分份額[2]。因此客戶忠誠度對于茶葉店來說太重要了。
調查顯示,81.8%的茶葉消費者買茶都是為了送人[8]。而那些買茶是為了送人的顧客,其對茶葉店的消費忠誠度出奇地高[8]:不光送茶是靠人情和關系維持着,買茶也是靠人情和關系維持着。
茶葉消費有很強的社交屬性,成都一處老茶館前茶友們三三兩兩地圍坐飲茶 / 圖蟲創意
大多數路邊茶葉店的營銷模式是典型的關系營銷[9]。所謂關系營銷的核心其實很簡單,就是打造跟一些顧客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更加看重老顧客的忠誠度,而非散客[8]。這就決定了,茶葉店往往不需要很大的客流量,而隻是着眼于少數茶友,并且長期維持和他們之間的供需關系,就可以經營下去。
服裝、日用品、電子産品等等這些常見的商品,都是由使用者一人獨享使用的,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都不能拿到外界去與大衆分享,因此往往不涉及關系營銷[8]。
而茶葉消費不同于這些産品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種可以分享的商品。并且由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茶葉産品就會聚集一批有共同愛好的茶客消費群體[8]。
很多人喝茶喝的都不止是“味道”,還是社交。這些茶客會通過社交網絡、手機、論壇等聚集在一起,非常看重喝茶的品味和氛圍。
再加上商家和消費者都對“茶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使得茶又與禅、修身養性等内涵高度結合在一起,跟美術、藝術、收藏圈子重合起來。一個人開始買茶、喝茶,就意味着結識一批茶友,學習一種“茶藝”,乃至于買各種茶具,進入一個藝術消費圈,不知不覺就成了圈内人[8]。
茶葉店會形成自己的“格調”,茶友們往往對這些茶文化很感興趣 / 圖蟲創意
而且茶葉作為一種嗜好品,類似于煙酒,盡管不像煙酒有害健康,但也容易“上瘾”[8]。而喝茶上瘾後的開銷就比一般商品的零售消費要大得多了。
八成以上的茶葉消費者有三年及三年以上的飲茶史。這些“圈内人”,就是茶葉店真正面向的消費者[8]。
茶葉店不光把茶葉賣給圈子裡的人,進貨往往也是靠圈子裡的人。近一半的茶葉店直接從茶農那裡進貨,還有近四成的選擇在産茶區的批發市場進貨——很少會有茶葉店在銷售地區進貨或者從二道販子手上拿貨[5]。一個擅長和茶農以及其他業内人士打交道的茶葉店老闆,就已經赢在了起跑線上。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茶葉城,許多茶葉在這裡批發 / 圖蟲創意
也正是因為目前茶葉消費的這種強社交屬性,茶葉銷售的毛利率往往相對較高。即便是那些開店不久沒名氣的店,毛利率也往往達到50%左右,對于比較高端的品牌店,進1元的茶經過加工包裝後賣4元左右也是相當良心的價格了[5]。
外加上顧客一旦買茶,絕不會隻買“一小撮”随便嘗嘗,至少消費幾百上千元,更大額的消費也司空見慣,因此茶葉店就更不需要“客流量”了。
細想一下,那些靠關系營銷的産業其實都不需要“走量”。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銀行:商業銀行80%的受益來自于20%的客戶。向那些重要的大客戶提供服務是商業銀行運作中最關鍵的部分,隻要培養起了這些大客戶的忠誠度,銀行就經營成功了[10]。而絕大部分的普通業務,銀行甚至不需要其走進大廳,隻需在ATM機上自助完成就好。
細想一下,那些開在街邊繳納昂貴租金卻少有人問津的店面也不止是茶葉店:神秘兮兮的古玩店、老闆一坐就是一天的高檔煙酒店、挂着吉祥如意招牌的珠寶首飾店……其實他們經營下去,靠的都是一小部分熟人的忠誠消費和少部分“大客戶”的大額消費。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可能略有誇張,但基本上反映了所有那些客流稀少的店面的經營之道。
安穩日子,沒法一直過下去
那茶葉店就可以依靠目前這種模式,永遠清靜下去了嗎?
顯然不行。
雖然那些門可羅雀的茶葉店一直沒倒,但也絕非個個都經營順利。在現在新的消費習慣 市場環境下,很多茶葉店的盈利狀況堪憂。由于沒有主動适應年輕人的消費需要,茶葉店的路正在越走越窄[11]。
即使超過70%的年輕人有較強的飲茶意願,但是他們幾乎從未踏足過那些離他們不遠的茶葉店。顯然,年輕人不吃茶葉店那一套。
不論是口感、沖泡還是攜帶方面的需求,年輕人都有新的需求[12]。他們買茶,有将近八成會選擇便利店與大型超市,閑雲野鶴的茶葉店這時無疑又坐了冷闆凳[13]。
很多年輕人從未踏入過茶葉店一步,這是因為年輕人的茶葉需求與上一代很不相同 / 圖蟲創意
如果說以前茶葉店還能裝作不在意年輕人市場,那麼現在他們可能再也沒法忽視這群不愛進店買茶的人了。在2021年,26-35歲人群已經成為購買茶葉的主力,35歲以下客戶占到了總數的57%,且還在不斷增加[13]。
這種茶葉消費的代溝體現在方方面面。以前茶葉店想方設法讓自己“仙”起來,但在年輕人眼中,那卻更像是一種中年人審美趣味——一款名叫“鴨屎香”的茶産品,之前一直想改名為“銀花香”以迎合市場,但現在卻發現,年輕人更偏愛的是原來那個土到極緻便是潮的直球名字[13]。
他們不需要和一群“茶友”泡上茶、坐上一天,而更希望在上班疲勞的時候喝茶提神。上班喝茶的場景占到了年輕群體茶葉消費場景的一半以上[12]。而年輕人在購買飲料時候看重的是好不好喝、健康不健康,以及方便不方便[12],這些都和傳統茶葉店的關系營銷關系不大。
辦公的時候泡上一杯下午茶,這是典型的年輕人茶葉消費場景 / 圖蟲創意
拿出一大包從茶葉店買來的高檔精包裝茶葉,緩緩打開然後開始泡茶,這對于一個要在上班提神時候喝茶的年輕人來說未免也太“老幹部”了。
而限于熟人或老客戶拿貨的經營方式,固然帶來了很多好處,但當茶葉行業整體面臨轉型的時候,這種路徑依賴,反而限制了茶葉店拓展市場[2]。
抓不住年輕人的心、市場封閉固化不隻是茶葉店面臨的唯一挑戰。其實在茶葉行業平靜的水面下,早就暗藏危機。
“幾萬家中國茶企,敵不過一個不産茶的立頓”。但即便強如立頓,也在2021年底完成了旗下茶業務的剝離[14]。
而茶行業總體的問題的症結其實很簡單——茶太多了,賣不出去了。
目前我國茶葉産量已經突破了三百萬噸[15],占世界茶葉産量的近一半[16]。而其中大部分茶葉都用于内銷。盡管如此,人均消費量卻始終不高,而且人均消費上升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茶葉産量的增速[17]。
拿普洱茶來說,在2015-2019年間,普洱茶積累的過剩庫存超過了20萬噸[18]。這意味着,就算完全不産茶,現有的茶葉庫存也夠市場消化好幾年的。不論是茶農手裡,還是茶老闆的庫存,都已經塞得滿滿當當了。
茶葉的産能過剩問題在我國比較突出,大量的茶葉市場無法完全消化 / 圖蟲創意
傳統的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現在産能過剩的茶葉市場了。茶葉連鎖店、批發市場、藥店和傳統茶館面對目前的茶葉市場全都束手無策——隻有網上商務平台的茶葉銷量在激增[19]。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茶葉店老闆也沒有坐以待斃,開始了各種各樣的自救。
很多茶葉店直接走向了淘寶帶貨。在電商平台,不論是茶葉店的交易額,還是成交商品數、店鋪數量都在快速增長[20]。2021年京東數據顯示,茶葉銷售在五、六線及以下城市快速崛起,由2020年的占比3%攀升至2021年的13%,漲勢驚人[13]。
有的茶葉店則是在線下店的基礎上拓展外賣業務[2],還有一些不滿足于坐在店面裡等顧客上門,而是主動“行銷”,去拜訪大宗客戶,電話邀請客戶品茶[5]。
還有茶葉店選擇多樣化經營,把茶館和茶店、棋牌室、奶茶、冰淇淋等等放到一塊[11]。把娛樂服務和其他餐飲帶進茶葉店的經營内,以謀求轉型,或許是茶葉店的另一種出路。
在未來,那種門可羅雀、安安靜靜的茶葉店也許會真的消失。但這對茶葉行業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到那時,茶葉才真的又流行起來了。
覺得好的朋友,幫忙點下贊哦,感謝您的舉手之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