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隸屬河北省滄州市,全縣總面積800平方公裡,位于滄州市東南部,東臨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是"兩省"(河北省與山東省)"三市"(滄州市、德州市、濱州市)的中心,素有"冀魯樞紐"、"京津門戶"之稱。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當時境内有鹽山(今山東省無棣縣碣石山),故将當時的高城縣改為鹽山縣。
鹽山縣具有2000多年的建縣史,齊燕文化在這裡融合。自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高成縣,距今已有2220年的曆史,作為縣一級行政機構的建制一直比較穩定。其千年的時光,遺留下了三座古城。
(一) 高城縣(鹽山縣前身)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縣,西漢時屬幽州渤海郡。縣治在今河北鹽山縣城東南20裡處。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做皇帝時高成縣改為高城縣,屬冀州渤海郡。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裡,即今河北黃骅市舊城鎮舊城村,屬滄州浮陽郡。
高城縣在故城趙村治存在758年。
現高城縣城遺址,尚存土築城牆高1至4米不等,牆體雖不連接,但原痕迹清晰可辨,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320米,文化層厚約3米。這座古城距今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從她的遺址來看,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在漢代初期,這裡屬于一座重要城池。
在遺址内曾采集到戰國‘蓋弓帽’、秦朝‘半兩錢’、漢代‘五铢錢’、新莽‘貨泉錢’等文物。高城遺址被列為鹽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高城縣、鹽山縣治(舊城村)
舊城村原名“大留裡”。 漢元帝初五年(公元前44年)漢元帝劉爽封劉隆為宛鄉侯,設宛鄉侯國,“大留裡”做過劉隆的國都所在地。宛鄉侯國一直到王莽新朝元年(公元9年),持續時間長達53年。
南北朝時,公元556年高城縣、章武縣、西章武縣三縣合并為高城縣,當年高城縣治遷至“大留裡”。公元598年隋文帝楊堅改高城縣為鹽山縣,縣治為“大留裡”(即舊城村)不變,時高城縣屬浮陽郡。當時鹽山管轄範圍相當廣闊,其縣域南至陽信、饒安,北至魯城、平舒縣界,西至清池(浮陽),東至海。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楊廣改州制為郡制,罷州置郡。大業四年全國共有190郡和125縣。時鹽山縣為大縣,屬渤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至九年,李淵将鹽山縣升格為東鹽州,“大留裡”即舊城為州治,轄清池縣、浮水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李淵次子)發動“玄武門之變”逼父退位登基後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精簡行政機構。于是撤掉東鹽州和浮水縣,複置鹽山縣,縣治仍在“大留裡”(舊城村)。
公元1376年,鹽山知縣吳文靖将縣治由“大留裡”(舊城村)遷至香魚館(今鹽山縣城),從而結束了自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起縣治在“大留裡”(舊城村)820年的曆史,同時,“大留裡”改稱“舊城”。
舊城古城遺址位于現在的黃骅舊城鎮政府所在地。古城建于北齊天保七年,廢于明洪武九年。城牆南段總長530米,西段總長900米,北段總長750米,東段總長870米;護城河南段總長600米,西段總長970米,北段總長820米,東段總長950米。
(三) 鹽山縣治(香魚館)
明洪武九年(1376年),鹽山知縣吳文靖将縣治由“大留裡”(舊城村)遷至香魚館(今鹽山縣城)。
香魚館漢時屬高成縣,稱平津鄉,是漢朝的布衣丞相、平津侯公孫弘的封地。這裡有客店名“香魚館”,著稱當地,于元末明初改稱香魚館。
明成化二年(1466年),始築土城,立有四門。前後相繼建有文廟、武廟、福泉寺、忠肅祠、香魚書院等。城池方正,建築整齊有條。後因遭日寇破壞,除武廟外均無複存。
鹽山古縣城示意圖
街道房屋飾局以東南為首,西北為尾,東北西南為翼,形似鳳凰,故名鳳凰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