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于遊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将身體固定,以使不被激流沖走。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龍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适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馬和海龍的嘴很小,并且隻宜覓食活餌,而不善于遊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刺魚目
【科】海龍科
【屬】海馬屬
【簡述】海馬,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鳍一個,均為鳍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 海馬行動遲緩,卻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動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類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歐洲、太平洋、澳大利亞。
【形态特征】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于骨環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因此隻能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胸腹部凸出,軀幹部由10-12節骨環組成,一般體長15-30厘米左右;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狀;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口小,端位;鰓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鳍,無腹鳍和尾鳍。背鳍位于軀幹及尾部之間;臀鳍短小;胸鳍發達;無尾鳍;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但用高速攝影,注意觀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動的棘條。這些棘條能在一秒鐘内,來回活動七十次的速度。依據從背鳍端傳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馬能乘着此進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後或上下的移動。雄魚尾部腹側具育兒囊,卵産于其内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生長習性】活動海馬因其拟态适應特性,習性也較特殊,喜栖于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性甚懶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纏附于海藻的莖枝之上,有時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随波逐流。即使為了攝食或其他原因暫時離開纏附物,遊泳一段距離之後,又找到其他物體附着之上。海馬的遊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完全賴以背鳍和胸鳍高頻率地作波狀擺動而作緩慢的遊動。海馬的活動一般多在白天,晚上則呈靜止狀态。海馬在水質變劣、氧氣不足或受敵害侵襲時,往往因咽肌收縮而發出咯咯的響聲,這給養殖者發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攝食水面上的餌料時也會發聲,應加以區别。 [2] 捕食 在魚類當中,海馬很獨特地具有彎曲的頸子,與長長的口鼻頭部,外觀看起來和馬相似。海馬的整體外形,加上沒有尾鳍,使它們成為地球上行動最慢的泳者。它們遊不快,通常隻像海草一樣,以卷曲的尾巴系在海底。 因為所有海洋生物都喜歡吃桡足生物,所以它們對掠食者靠近産生的水紋波動極端敏感。桡足類生物一旦偵知敵人靠近,每秒遊動的距離可以超過自身長度的500倍。相形之下,以飛快奔馳著稱的獵豹,每秒的行進速度也不過是它們身長的30倍。 但是海馬。海馬必須利用弓形的頸子當彈簧,以扭動頭部朝前捕捉獵物,這也限制它們捕捉食物的有效距離,隻相當于頸子的長度,亦即0.1公分。然而,海馬卻能利用頭部的特殊形狀,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後加以捕捉,而且成功機率超過90%。海馬的嘴位于長形口鼻的末端,朝獵物移動時,口鼻附近的水紋幾乎不動,所以能夠偷偷地靠近對方,成功捕食。海馬是靠鰓蓋和吻的伸張活動吞食食物,餌料的大小以不超過吻徑為度。對餌料的種類和鮮度有一定選擇性。海馬的覓食視距僅為1米左右,所以餌料要投在經常群集處。自然海區海馬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主要有撓足類、蔓足類的藤壺幼體、蝦類的幼體及成體、螢蝦、糠蝦和鈎蝦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攝食糠蝦和櫻蝦效果最好,其次為足類和端足類。淡水枝角類等也可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質。 海馬的攝食量與水溫、水質密切相關。在适溫範圍内,水溫高,則攝食量大,消化快。水質不良時,攝食量減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條件下,海馬的日攝食量約占體重的10%海馬一次攝食量很大,同時耐饑性也很強,從初生苗到成魚耐饑時間可達4~132天。 運動方式 海馬尾部的構造和功能與其他魚類迥異。栖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藻的莖枝上。故海馬多栖息在深海藻類繁茂之處。遊泳的姿态也很特别,頭部向上,體稍斜直立于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來進行運動,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動推進的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