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震撼光影藝術?作者:楚建鋒“十年磨砺寶劍成,芳苞初綻香未濃樓外風光開胸臆,須知還有更高層”用這首詩來形容已走過一個年輪、經曆了12年發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恰如其分從最初的第一屆電影季,到如今的國際電影節,從蹒跚學步到初長成,應已圓滿完成了一個階段的使命——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是“芳苞初綻”,但是“香未濃”,已“開胸臆”,但還有“更高層”,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視覺震撼光影藝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楚建鋒
“十年磨砺寶劍成,芳苞初綻香未濃。樓外風光開胸臆,須知還有更高層”。用這首詩來形容已走過一個年輪、經曆了12年發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恰如其分。從最初的第一屆電影季,到如今的國際電影節,從蹒跚學步到初長成,應已圓滿完成了一個階段的使命——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是“芳苞初綻”,但是“香未濃”,已“開胸臆”,但還有“更高層”!
這個更高層,就是通過12年的磨砺、借鑒、吸收、融合、發展,須抓住電影的核心就是作品,須用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宏廓、純美“強筋壯骨”,探尋出東方光影藝術的真谛,使其茁壯成長。正如《樂記》雲:“歌者直己而陳德,動己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以此,打造獨具東方文化魅力的視覺盛宴,推動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設中打造出東方影視之都,成長為世界看中國電影的“窗口”;推動電影節更加體現出“國際水平、中國特色、北京風格”,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電影市場的風向标、新人新作的孵化器、城市文化的金品牌;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文化交流盛會,以及國内外電影機構、影人、影迷、社會大衆的節日盛典。
求本中探尋東方真宰。起源于法國的光影藝術,已有100多年曆史,被譽為人類創造了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和繪畫)、建築和戲劇六種藝術之後創造和發現的第七種藝術。這種藝術傳到中國也有百年了——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誕生。
這種藝術舶來品,是科技發展的産物,是靠聲、光、電營造出的音畫時尚。利用聲、光、電講述好東方大國中國的人類故事,表達宇宙的奧秘,揭示出星辰大海、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本源和規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氣盛而化神”的獨特優勢。
五千年、百年、一個年輪,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百年的電影探索、一個年輪中尋求與國際接軌。走到今天,我們自省而自證、自會而領悟出中國電影的藝術魂魄,樹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感悟出東方光影藝術的張力所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溯之伏羲河圖,開文化之先河;黃帝開國,奠華夏之聲威;堯舜繼統,浩浩如天;上承易道之幽光,下開億萬世無窮之道統。與源自古希臘文明的西方文化“重邏輯、重方法,貴在就山論山、就水論水,知識是知識、真理是真理”相比,中華文化“重直覺、重證悟”,是“跳出物形外,不在物形中”求證“知識是知識、真理是真理”,“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地觸景生情、發現事物的道(規律),在内心“别有一番天地”揭示事物的奧秘,達到“神悟境界”,進而生發出心靈境界、藝術境界。
這,就是中華審美的智慧、東方文化的智慧。這智慧的本源又是什麼?就是在“以道銜物、以德長物”中明心見道,達到以天道明人道,以人道達天道,在以德長物中,弘揚人世間的真、善、美。
這,應當是中國電影美學尤其是當下中國電影打造東方光影藝術的立足點、出發點,是中國電影有别于西方電影的根本所在,是中國電影強勢“出鏡”締造東方電影魅力的獨特優勢所在。
天下皆甯中探尋叙事。被稱為“宇宙魔方”的中華文化之源的伏羲河圖、大禹洛書,是最早由中華祖先用“1-10”和“1-9”數字,描繪天地生成、萬物變化的藝術表達。後來,伏羲、神農又作琴弦,從弦上、管上發現數字比例變化而演變出的音律,逐漸産生出了中國的音樂。《易經》則用“長、短”線條,演繹出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正如孔子所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再後來,中國的書、畫,也都是由線條的長、短、縱、橫、開、合等,構成千形萬象的藝術表達——把天地宇宙間的“天之理,道之理,人之理”,以及“尊道貴德”的生命大美表達無窮。其間的奧秘和真章,至今見仁見智,漸成中華藝術的瑰寶。這種高深的叙事表達,是中華文化“天馬行空不住空”的獨特的審美氣象。這氣象,也揭開了中國藝術的帷幕。
而西方音樂,産生于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琴弦上的長短和音高成數的比例,西方繪畫則是用解剖學、透視法、光影凹凸的意韻表達創作的意境。中西方文化相比較,創作的起源、着眼點、表達方式等均有差異,表達、叙事更相迥異。但文明之道,在于互鑒,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中國藝術、東方藝術創作應有别于西方藝術創作的要義所在,也是中國電影創作必須牢牢把握住的根和魂。
(教師、雜文家)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