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師父名叫王成豔,是我們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檢察院的辦公室副主任。想必這裡一定會有人提問了,一個是辦公室的負責人,一個是政治處的小透明,你們兩個人是怎麼成為師徒的呀?這件事情,要從三年前說起了。
2014年11月,我通過考試以聘用速錄員的身份進入了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檢察院。我在個人簡曆上寫着“愛好文字,喜歡寫作”,時任政治處副主任的呂紅劍主任開玩笑說,“好巧啊小同志,我們這裡有位和你一樣喜歡寫作的王老師”。可惜的是,那時候我定崗在公訴科,無緣向師父讨教。
一年後的2015年10月,我有幸借調到政治處整理人事檔案,沒想到就此便留下來開始了政工工作。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參與了一期我院微信公衆号的制作,當時在政治處負責外宣工作的師父發現我很有做微信的天賦,便鼓勵我多寫文字、多做微信策劃。
那時候的我好不容易從錯綜複雜的案件與雜亂無章的人事檔案中走出來,想輕松輕松,便把師父的話當做耳旁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寫點文字,院裡有活動了才做一期微信,或者簡單轉載其他公衆号的作品。師父全看在眼裡,但他沒有像普通的老師那樣訓斥我,而是開始教授起一門不同尋常的“課業”。從春天開始,每天早上一上班,師父就拉着我讨論當日的微信内容。從生疏到默契,從被動到主動,從毫無頭緒到腦洞大開,師父帶着我一步一個腳印,在新媒體領域前行。他告訴我如何發散思維與開拓創新,教會我如何将社會熱點與檢察工作相結合,做出有特色的“泉山檢察”微信公衆号。自那以後,我對他的稱呼從“王老師”變成了“師父”。
了解到師父的此番經曆,我這個小徒弟瞬間化身為小粉絲,抱着向師父好好學習的态度與一定會成功的信心,把新媒體工作放在心上,與師父一起努力着。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泉山檢察”微信公衆号在這一年嶄露頭角,成為院内的特色品牌。我和師父一同創作的3篇作品登上了正義網全國檢察機關新媒體月度評選榜并獲獎,其中《“西遊記”師徒四人曆經磨難,皆因少了一門修煉》冠以“2016年度全省檢察十佳微信作品”,《國慶節要到了,檢察官們的朋友圈……》獲得了最高檢正義網頒發的“2016年度全國檢察新媒體優秀作品三等獎”。
2016年底,師父調入我院辦公室主持工作。搬離辦公室時,師父對我說:“小北,你現在可以獨當一面了。新媒體工作是我院宣傳工作的重要環節,要繼續努力!”我連連點頭。
雖說不在一個部門,我仍然經常去師父的辦公室請教問題,而不管多忙,師父總能稍停下手中的工作為我答疑解惑。今年4月,我參加了全省檢察機關聘用制書記員的公開招聘考試。在備考階段,師父常督促我把握機遇、認真複習,更是在面試前夕準備了多套題目,給我剖析每道題的得分點和減分項。因此,我有了比旁人更加充分的準備,終以高分通過三關考試,成為“泉檢”的正式一員。
後來,我成了師父座下的“大師兄”。為什麼是“大師兄”呢?因為師父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師父了。今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相繼開展了小課堂,通過深度開發有針對性的小課堂培訓,解決檢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師父是檢察新聞寫作的行家,如此便登上了講台,成為了講師。他講授的《檢察新聞寫作有套路》成為徐州市“小課堂”觀摩會的第一課,受到了省、市院領導的稱贊與肯定。
有緣複得沐春風,談笑師徒逸興同。我與師父認識不過幾載,卻結成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向師父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檢察人。
-本期人物-
王成豔,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副主任。徐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中國青年報》、《檢察日報》、《新華日報》等發表作品近千篇,曾被評為江蘇好青年、江蘇省檢察機關優秀通訊員、徐州市政法新聞宣傳先進個人、市院二等功。
卓小北,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檢察院政治處書記員。具有脫線屬性的(女)漢子。貫徹小清新和文藝範的鏟屎官,可(憐沒人)愛的逗派好(lu)青(ren)年(jia)。
來源:徐州檢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