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是唐代著名的孤篇詩人,一首《楓橋夜泊》就讓他名留千古,當然,張繼并非隻有這一首作品,他大約有五十首詩作流傳于世,但都遠遠不及《楓橋夜泊》的名氣,不過,僅此一首,就足以讓張繼笑傲詩壇,所以很多時候,張繼也被當作是孤篇詩人。
記得在去年咱們也聊過關于《楓橋夜泊》的話題,因為這首詩很有意思,長期以來存在很多争議,特别是北宋歐陽修曾經點名道姓專挑首詩的刺兒,甚至批評張繼為了讓作品聽起來更有詩意,不惜罔顧事實一通瞎寫。
詩人
歐陽修所批評的,主要是指責他那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哪有人會在三更半夜敲鐘呢?歐陽修認為這是有違常理的事情,是張繼為了營造一個這樣的意境而捏造出來的場景。
不過也有人支持張繼,說經過調查以後發現,原來蘇州地區在唐朝的時候,的确有半夜敲鐘的習俗,隻不過到宋代這種習俗就已經消失了,所以歐陽修才沒見過半夜敲鐘的現象。其實,不僅是“夜半鐘聲”引起過争議,這首詩還有一個地方,同樣也有很多争議,而且至今都沒有定論。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我想大家應該都早已背的是滾瓜爛熟,開頭的這兩句千古名句,帶給人一種凄愁濃郁的審美意境,短短十四個字,就包含了六種意象,分别有落月、烏啼、霜、還有江楓、漁火以及發愁失眠的那個人。
詩人
當然也有人說這裡有七種意象,因為其中的“江楓”有解釋認為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兩處景色,這樣一共就包含了七種意象,不過通常大家認可的“江楓”指的還是江邊楓樹之意。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是:在一個月亮已經落下的夜晚、隻聽到烏鴉在漫天的寒霜中斷斷續續地哀啼,獨自對着江楓和漁火發愁失眠。這是一個非常有畫面感的場景。
根據史料記載,這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張繼南逃途中夜宿楓橋時的有感而發,當時身處亂世,老百姓颠沛流離居無定所,剛剛步入仕途的張繼不禁生出憂國憂民的愁慮,看着江畔星星點點的漁火,又聽到寒夜烏鴉的哀啼和夜半鐘聲,讓流離他鄉的遊子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詩人
不過,這首詩中有一個至今存在的争議,那就是“月落烏啼”中的這個“烏”,一般解釋為烏鴉,但長期以來,很多學者認為這裡的“烏”并不是“烏鴉”,而是另有所指!
月落烏啼霜滿天,烏,通常都解釋為烏鴉。我們知道,烏鴉,一般被視為是不祥之鳥,所以烏鴉的啼叫聽了以後讓人有種哀涼凄慘的感覺,這種感覺也非常契合《楓橋夜泊》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
但是,有學者認為,烏鴉的習性是在黃昏傍晚啼叫,入夜以後是非常安靜的,張繼的詩中寫的是“月落烏啼”、“夜半鐘聲”,很明顯描寫的是半夜時分,這個時候、烏鴉又怎麼會哀啼呢?
詩人
還有人說“烏啼”指的不是烏鴉啼叫,而是指一座叫“烏啼”的山脈,在寒山寺附近有一座烏啼山,所以“月落烏啼霜滿天”描述的是月落以後烏啼山上下霜的景色。這種解釋錯到離譜,因為烏啼山這個名字正是因為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而得名,在此之前并沒有烏啼山的說法。
如果“月落烏啼”的“烏”指的不是烏鴉,那它又是什麼呢?有動物研究者推斷有兩種可能,一種有可能是烏鵲,也就是黑色的喜鵲,曹操在《短歌行》中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烏鵲習慣在夜間活動,所以才會“月落烏啼”;
詩人
第二種可能,說這個“烏”有可能是烏臼,漢魏時期的樂府詩對它有這樣的描寫:可憐烏臼鳥,強言知天曙。無故三更啼,歡子冒闇去。說這個烏臼鳥喜歡在半夜三更的時候啼叫,老是把睡夢中的人吵醒,說明烏臼鳥習慣在半夜鳴叫。
那麼在我看來,不管“月落烏啼”的“烏”指的是什麼動物,都不影響它在這首詩裡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烏啼和鐘聲一樣,是否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并不重要,因為詩本身就應該帶有誇張的藝術性,過分吹毛求疵,隻會讓人陷入鑽牛角尖的誤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