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麻花是山西運城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将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鉸鍊形,故又稱“鉸鍊棒”。有甜、鹹兩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區别。
稷山麻花始創于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千年的曆史,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獨特,純手工制作。特别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黃姓開的“品香齋”麻花店,其麻花精細小巧,狀如雙龍盤繞,色澤金黃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其西位村的親家甯氏在長安及蘭州經商,便差人返鄉學得好手藝,在長安、蘭州開辟“品香齋”稷山麻花連鎖店,轟動一時。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宰相裴耀卿(681至743年),字煥之,稷山人氏。唐開元初年,玄宗升耀卿為長安令,後任濟、宣、冀三州刺史,升任戶部侍郎,調任京兆尹、侍中,升為尚書左丞相,封為趙成侯。他在做州官和朝政理事時,終不忘将家鄉的稷山麻花和稷山闆棗兩大地方傳統名特産介紹給朝中,使稷山麻花、闆棗得以成為宮廷佳品。
元世祖監察禦使姚天福,稷山南陽人氏,其升任刑部尚書後,在江浙一帶任揚州路總管,吃到家鄉稷山小麻花,贊不絕口,力薦元世祖忽必烈品嘗,受到皇親國戚的青睐。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帶屯積練兵,登基後始終沒忘稷山一帶享有盛名的麻花,常食不厭。
清代大學士、一代文豪紀曉岚曾對推介稷山麻花做過曆史性的貢獻。紀曉岚的嶽父馬永圖,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東城武知縣和内閣中書。馬永圖生有四女,次女嫁與紀曉岚。紀曉岚常吃到嶽父帶給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闆棗,細細品味,感悟許多,撰文稱頌。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岚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親口品嘗,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别具風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禦餐食品,地方年年進貢。稷山麻花随之名聲大振,傳名後世。
稷山麻花當今首推鄧氏麻花。作為三代祖傳的“老字号”和獲國家注冊商标的稷山緻貴麻花,它繼承了原有的特色,又使用現代新料質,配以精美包裝,其名聲遠揚。鄧氏麻花鹹、甜兼存,油酥、巧克力、五香、怪味麻花數10餘個品種,年銷量達到1萬餘箱。鄧氏麻花屢獲全國和省市名優食品大獎,成為“中華一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