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是近今年藍牙耳機圈最火的一個功能。
地鐵通勤、喧嘩環境,降噪耳機帶給你的是“真·用了就回不去”的體驗,會讓你感覺之前用耳機好傷耳朵。
索尼,是談論耳機産品無法繞開的品牌。
論音質,不俗的素質加上醇厚的音色,滿足你的雜食口味。論功能,LDAC Hi-Res Audio DSEE HX 360 Reality Audio,黑科技滿滿。
而Sony WI-1000X,是近幾年讨論藍牙耳機,繞不開的經典産品,口碑居高不下,價格居高不下,産品力居高不下。
一年半前京東1299入手,如今再打開京東,依舊是堅挺的1299!!!
上市近兩年,價格依舊堅挺
二代上市,價格上至2000 ,鮮有人問津。而初代的大項圈,至今還能拿來和新産品對比切磋。
與衆多項圈藍牙降噪耳機相比,更強的降噪,更好的音質,更多的技術加持,更深厚的品牌底蘊,似乎依舊是很不錯的選擇。
與越來越多的TWS耳機相比,沒有徹底擺脫線纜舒服的自由無感,沒有揣兜裡就能走的便捷輕松,沒有越來越普遍的type-C和無線充電,但對某些用戶來講,音質 降噪的強勢長闆,還是能吸引不少人糾結一番。
2020年,TWS耳機技術開始逐漸成熟,以三星Galaxy Bud 和OPPO Enco W31為代表的高可用性産品逐漸面世,當然也還有一貫“地球最強”産品力的蘋果的 AirPods Pro。
前一陣子,我也猶豫過要不要換成真無線藍牙耳機,享用完全擺脫線材的“自由新聲”,但經過經濟實力與産品适用場景的理性糾結,得出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TWS耳機并不會取代項圈式藍牙耳機,兩者嚴格來講并不是替代品,而是互補品。
在某些場景下,不見得TWS耳機就比挂在脖子上的項圈耳機方便,比如需要在戶外經常“取下-戴上-取下-戴上”的場景,透明模式還是沒有取下好好和别人交談來得自然舒服,而把兩個耳機單體摘下來放手裡或兜裡就大大增加了操作成本和丢失概率,而挂在脖子上的項圈式耳機,就可以直接拽着線取下來就可以放手幹正事了。
如果是坐在位置上辦公或學習,兩者在體驗上的差别并不大。TWS耳機的體驗優勢在于佩戴上,真正的輕體驗:打開耳機盒-取出耳機-戴上耳機-開始使用。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不用手動按按鍵,直接就能出聲。而很多沒有NFC功能的項圈耳機每次打開要按開機鍵,這會帶來非常大的體驗差距。
不過索尼WI-1000X帶有NFC功能,就可以隻這樣的操作流程:戴到脖子上-手機碰一下-開始使用。如果你是本來就挂在脖子上,手機碰一下就行了。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步驟和時間比TWS耳機還要短,耳機不用擔心丢失問題。
當然,目前還有磁吸式的霍爾開關,比如一加雲耳系列,不過這種産品降噪和音質都是弱于索尼這款的。
說到音質,那就來講講索尼WI-1000X帶給我的聽音體驗。
說實話,剛買回來第一次打開聽歌,我是失望的。很悶,很悶,很悶。
經過這麼久的使用,聲音已經充分煲開。但對比其他不少耳機,聲音還是一耳朵就聽出來的醇厚暖人風格,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人聲不夠突出,不夠“悅耳”。
不過有動圈 動鐵在三頻上的硬素質,整體三頻表現優秀,加上塞得緊實的耳塞,聲音非常立體飽滿。聽了這個再聽那些耳機結構密閉性較差的耳機,就明顯感覺聲音很薄,結象差。
比如OPPO 的Enco Q1,不得不說聲音調教的三頻均衡,比較亮麗,低音又很“有勁”,特别适合聽歐美流行,但由于耳機結構設計和又薄又淺的矽膠耳塞,密閉性較差,導緻降噪效果不足,同時聲音立體感丢失,很大的遺憾。
當然,再怎麼比也是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還是有一個級别的差距,對比索尼WH-1000MX系列和bose QC 35系列等,明顯在聲音空間感、通透感、瞬态表現上不足,但在使用體驗上也是更上一“重”樓。
所以,這個時候考慮藍牙耳機,不見得就一定要買個真無線。
TWS耳機對項圈式耳機并沒有形成降維打擊,沒有用了就回不去的“棘輪效應”。但降噪,卻是真的用了就回不去的功能體驗。
現在我帶着這個耳機坐地鐵,看到那些帶AirPods的,就總會質疑,AirPods真的那麼香嗎?這豈不是太傷耳朵了?入耳式豈不更好?當然,就有了AirPods Pro。當然,還是白開水音質,花1000多買的耳機,對自己使用體驗升級之外,不應該給自己耳朵也來個聽感升級嗎?
當然,畢竟是推出兩年,有點過時的産品,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在某些方面能夠媲美索尼WI-1000X的表現。但或許,它可以成為你挑選或評判藍牙耳機的一大标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