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2:41:25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1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走出獨特的“天大模式”

陳志文:2018年是改革開放 40 周年,恢複高考、“211 工程”、“985 工程”, 專業合并調整、高校合并、大擴招、“雙一流”等都是這 40 年中的大事,您印象最深刻的記憶或事件有哪些?

鐘登華: 改革開放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高等教育的40年,是不斷改革創新的40年,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點建設工程,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曆史性成就,這是讓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印象非常深刻的。

1983年5月,我國召開改革開放後首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何發展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時任天津大學名譽校長的李曙森聯合南京大學匡亞明、浙江大學劉丹和大連工學院屈伯川,四位老教育家聯名向黨中央提出建議,建議選出部分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這就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 “835建言”。它開啟了我國重點建設高等學校的進程,成為我國高校重點建設工作的先導。

黨中央立足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為我們在新時代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波瀾壯闊,從恢複高考,到推進“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再到實施“雙一流”建設,這些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舉措,有力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2

天津大學校長 鐘登華 學校供圖

陳志文:天津大學曆史悠久,自建校以來始終走在中國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最前列,改革開放 40 年有哪些讓您難忘的“天大故事”?

鐘登華: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至今已有124年的曆史了,始終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的前列。改革開放40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建設一流大學的“天大模式”,幾代師生傾力推動學校的改革發展,留下了很多難忘的故事,我自己既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

20世紀90年代,我還是一名青年教師。當時學校為了讓青年人盡快成長起來,不拘一格給優秀青年教師創造成長環境,“破格”晉升了一批年輕的副教授、教授,并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支持條件。包括我在内,一批教學科研上的青年骨幹教師得益于這個改革快速成長起來,現在都是各個學科的領軍人物。

我們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努力建設一支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特别注重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對青年教師的使命引領,通過設立青年骨幹教師支持計劃,對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平台支持,彙聚和培育了一批優秀的青年人才。

陳志文:在您看來,教育的改革開放核心是什麼?

鐘登華:教育改革開放,是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民滿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對于高等教育來講,我想有三個問題特别重要。

首先,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改革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形成系統科學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指揮棒的問題。

二是,落實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要求,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建立起高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協同機制,促進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模式的超前布局和動态調整,提升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推動更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深化與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資源的合作,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3

青年人應以“奮鬥”為标簽,堅守“天大品格”

陳志文:從求學到留校任職,到擔任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您在天津大學已度過了三十多年的光陰,天津大學對您來說意味着什麼? 帶來了什麼影響?您覺得天津大學有哪些特質?

鐘登華:我1985年來天大求學,後又留校工作,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天津大學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作為校長,天津大學對我來講更多的是責任、是使命,是激勵、是動力,我将和全體師生校友一道努力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創造天津大學在新時代的新輝煌。

天津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建校百餘年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學校一直秉承着“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這是“天大品格”的核心表達。

“天大品格”是天津大學給我們每一位天大人的精神财富,是我們共同的堅守,影響和激勵着我們不斷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4

天津大學校長 鐘登華 學校供圖

陳志文:您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我們同時注意到,您曾接連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您一路走來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作為一位“接地氣”的校長,您平時與同學們接觸頗多,您怎麼看現在這一代的大學生?有哪些優點和不足?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鐘登華:我最想也是經常和同學們分享的就是“奮鬥”這兩個字,這也是我自己成長道路上最深切的感受。

目前在校同學們的人生成長正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進程相契合,他們肩負着讓我們國家“強起來”的使命,這是他們最大的人生際遇。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命題,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在我看來,這一代青年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很多。他們有朝氣、有自信,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他們的視野更為寬廣、知識也更豐富、而且好學上進。他們獲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非常強。他們思維更加活躍,創新能力、國際交往能力都十分突出。當然,他們也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戰勝困難挫折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新時代中國的改革發展需要青年的接續奮鬥,也為青年人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舞台。同學們應該認識到,個人的努力程度、個人價值的實現都是和我們的國家戰略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每個人都應該、也能夠在這個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奮鬥方向。我想,青年必須要靠激發自己内生的動力,才能夠不斷超越自我、赢得未來,肩負起強國使命。

作為大學校長,作為同學們的老師,希望同學們開拓視野,更加關注國家未來發展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勇于創新和突破,大膽進行創造性實踐。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5

推動“新工科”建設,“天大行動”正當時

陳志文:“天大行動”是新工科建設“三部曲”中的重要内容,而您正是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召集人,您如何理解新工科的含義和建設新工科的意義?目前新工科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熱詞,高校紛紛積極響應,在如何建設新工科,如何處理好重點、難點上, 您有何建議?

鐘登華:不久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華盛頓協議》國際事務辦公室、天津市新工科教育聯盟、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院等同時在天津大學成立,這是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的又一新節點。

“新工科”成為近兩年高等教育領域的“熱詞”,越來越多的高校認可并加入到這場教育改革中來。新時代對人的知識、能力、素質有着新需求,國家戰略對人才的需要更時刻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做好“供給側”工作。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建立并完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的“新體系”,是中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途徑,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的共識。

2017年4月,教育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讨會在天大召開,形成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即“天大行動”。這個核心内容是“天大行動六問”:問産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内容、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内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标準。兩年來,學校積極布局和推動落實新工科建設,成立了全球首個新工科教育中心,搭建了新工科建設國際交流平台。

新工科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創新、交叉融合、協調共享為途徑,強調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是推動中國工程教育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關鍵着力點。

新工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需要破解許多的難題。但我想,“新工科”建設我們應該着眼以下重點:

一是建立動态調節機制。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需求,建立覆蓋人才培養過程的動态調節機制,形成人才專業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快速響應。

二是優化人才成長的學科環境。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構建綜合性學科布局,不斷拓展新的學科專業領域和方向,适應“新工科”發展需要。

三是推動融合貫通。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優的課程體系、更強的職業引導。貫通學科專業、貫通培養方案、貫通課程體系、貫通教學運行,供不同發展志趣、不同培養類型、不同學曆層次的學生選擇。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6

圖自:天津大學 官方微博

陳志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已經到來,勢必深刻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變革,正如天津大學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智能與計算學部,您認為當下中國高校該如何應對,才能在新的變革中領跑?

鐘登華:技術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誰抓住了曆史機遇,領先科技與産業革命,誰就會在競争中占據主動地位。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添薪續力。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正在催生大量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産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對教育教學組織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組織方式等進行改革創新。

包括天津大學在内,我國高校正在大力倡導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建設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将信息技術融合到傳統優勢工科中,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構大學教育、完善學科布局、改革科學研究範式。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其它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 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 X”複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我想,這是新時代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

我們也了解到,包括天大在内的不少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布局人工智能。

我認為,在教育教學方面,我們要開展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同時要在相關專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養學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素養,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

在學科布局方面,我們應更加重視學科的融合創新,培育“人工智能 X”學科方向,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學科團隊;

在科學研究方面,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在科研組織模式上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産學研協同的科研模式,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優勢。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7

建設“一流大學”,醫教協同迎來“天大動作”

陳志文:“雙一流”建設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熱詞,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您怎麼評價現在的“雙一流”?您覺得一流大學該如何去評價,評價的标準和機制應該是什麼?天津大學應對“雙一流” 建設上有什麼宏偉規劃?一個是定位,一個是階段目标,分别是什麼?

鐘登華:“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包括天津大學在内的一批高校肩負的曆史使命。

在我看來,我們對于一流大學的評價應堅持紮根中國大地,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标準,以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服務貢獻和影響力為核心要素,形成中國特色的綜合評價體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天津大學制定了一流大學建設方案,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社會主義大學目标和“新三步走”戰略:2020年,若幹學科和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2030年,更多學科和領域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45年,全面建成人才輩出、大師彙聚、知識創新、貢獻卓越、聲譽卓著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天津大學将“始終堅持正确方向、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始終堅持服務大局、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始終堅守天大品格”,作為對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通過“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隊伍、打造一流學科、貢獻一流學術、營造一流環境”,系統規劃一流大學建設的路線圖。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8

圖自:天津大學 官方微博

陳志文:2018年4月,天津大學成立醫學部,近日,又與天津兩所醫學院校、七家醫院聯合成立天津大學醫教聯合體。“雙一流”啟動後,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家重點建設學科基本集中在化學、生物、醫學等,尤其紛紛建醫學院,您對此有什麼評價?

鐘登華:一流大學興辦醫科是深化醫教協同的重要舉措。國家對醫學教育的定位,是要突破原有的醫科本身邊界,實現多學科、多領域結合。對天津大學這樣一所以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來說,建設醫科顯然不能走傳統醫學發展的道路。最終,我們以“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為原則,以“醫工結合”為起點,确立了“醫學牽引、工程支撐、轉化創新、臨床示範”的天大醫科發展路徑。

事實上,醫學界和工程學界已有共識:現代醫學發展中,工程科學不僅有力推動了基礎醫學的進步,而且彌補了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轉化的最重要的學科支點;臨床醫學更是越來越依賴工程科學的支撐優勢,臨床醫學中的新問題、新需求又極大促進了工程科學本身的發展。醫學科學與工程科學的交叉融合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誰能夠最快在醫工結合中打破學科壁壘,誰就有可能搶占醫學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醫學學科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醫教協同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基礎寬厚、臨床綜合能力強的複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和支撐機制。

醫教協同的關鍵我認為是人才培養。2018年天津大學在這方面有了不小的突破:學校聯合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天津市兄弟院校,以及天津市七家臨床單位成立了醫教聯合體,建立高校與醫院的雙向聯動協作機制,共同培養醫學人才,有效提升天津市醫學教育綜合實力和臨床研究的國際競争力。

六所重點建設高校(這所高校超低調)9

堅持三個回歸,從根本上扭轉不科學的人才評價導向

陳志文:随着“雙一流”啟動,全國也掀起一場人才大戰,相關部委日前陸續啟動了各種人才評價方面的新政,如“去五唯”,您怎麼看?不唯這些,應該如何評價人才?是否可以确保公平?

鐘登華:科學的人才評價是人才隊伍發展的重要根本。去除“五唯”就是要糾正片面化、絕對化的評價,根本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破除障礙,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各類人才回歸本職所在,推動學術評價遵循本質規律,對加快建設人才強校乃至人才強國具有深遠意義。

從根本上扭轉不科學的人才評價導向,就要立足實際,堅持三個回歸,更加注重綜合評價。

一是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來。立德樹人才是高校教師真正的職責所在,要把思想政治表現和育人功能發揮作為首要指标,引導教師牢記人才培養使命,堅守育人初心,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上。

二是回歸到“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時代要求上來。當前高校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我們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要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業績和貢獻納入評價觀測點,引導人才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三是回歸到人才發展的本質規律上來。教育評價須符合人才成長規律,要以科學分類為基礎,摒棄一刀切模式,對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人才進行差異化評價,暢通各類人才職業發展的通道,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制度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