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個體較小,可以立體籠養,既節省空間又節省成本,對于農村有閑散場地的農戶,可以用較少資金賺取較多利潤,是比較好的養殖項目。
兔子養殖中,繁殖率是養兔工作中的重點環節,仔兔和幼兔階段是死亡發生率最高的時期。特别是初生仔兔,剛生下來時渾身沒有毛,眼睛閉着,對寒冷的抵抗能力極差,稍有疏忽就會死亡。
母兔的生産過程需要飼養人員格外小心。母兔生産時間大多在淩晨,時間不固定,所以很多時候因為疏于照顧而導緻仔兔死亡。冬季因為寒冷而造成仔兔死亡,夏季的高溫天氣對生産母兔的影響是最大的。母兔因為懷孕,對高溫環境特别敏感。特别是産前2~3天,如果遇到極端高溫悶熱天氣,母兔自身的體熱,加上腹中胎兒産生的熱量,同樣的天氣臨産母兔的抗熱性差,很容易中暑死亡。臨産母兔死亡往往損失慘重,不僅損失母兔,還有其腹中的一窩小兔,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母兔對溫度的要求。
實際上,要解決初生仔兔和臨産母兔死亡率高的問題,隻要在建母兔舍時改變一下,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的母兔舍開始采用的是普通的母兔籠養模式,母兔臨産前兩三天放入産箱,做好準備工作,即使這樣,還是經常在籠子後面發現已經死去的仔兔。特别是有一年的夏天,連續一個星期持續的高溫悶熱天氣,雖然采取了電扇吹、籠裡放浸濕的磚塊、噴水降溫等措施,還是損失了兩隻大母兔,特别心疼。
後來去一個養兔大戶的養殖場學習,發現人家采用的是半地下洞穴式的建築方式,感覺特别好,回家就開始改造我的母兔舍。這種半地下洞穴式的母兔舍我們叫地窩,改造也很簡單,并且花費少,而且特别實用,提高母兔繁殖率的效果非常明顯,所以推薦給大家。
地窩式母兔舍可以在兔舍建造時就設計好,也可以進行後期改造,并且花費少,節省飼養時間和精力,對提高繁殖率效果非常明顯。如果是新建兔場,可以在母兔舍地面硬化、母兔籠安裝好還沒有進兔子之前就開始改造。兔舍的地面設計是弧形的,方便兔子糞尿淌到後面的糞溝裡。在兔籠位置的前面挖一條窄溝,長度根據兔籠的長度決定,寬度為30公分左右,深為40公分,一般是兩塊紅磚的寬度,地窩的大小和産箱的尺寸差不多就可以。用磚砌好,底下可以用磚鋪,也可以用粗灰抹平,防止兔子挖洞,一個簡單的地窩就搭建好了。
地窩建好後,就需要改造籠具了。母兔籠一般為三層,最底層的籠具對應地窩的位置,把籠底挖開一個出入口,地窩通兔籠的連接處設計成斜坡狀,方便母兔進出兔籠,兔籠下面的空隙用磚砌好,防止母兔逃出。所有工作做完,地窩的搭建也就完成了。
家兔的祖先是歐洲穴居兔,野外生活在洞穴中,所以穴居方式更能适應兔子的生活習性。地窩上面要用一塊比例重的瓷磚、石闆或水泥闆蓋好,重量以兔子鑽不出來為宜。帶地窩的這一排兔籠主要飼養馬上要生産的母兔,臨産前三~四天把母兔放入籠中,蓋好地窩上面的蓋子,母兔熟悉環境後會自己進到地窩裡,地窩裡要提前放好清潔的幹草,母兔在裡面自行扯毛、生産、哺乳,不用擔心溫度低凍僵仔兔,也不會發生吊奶現象。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先把母兔放入地窩裡,蓋上蓋子,母兔先熟悉了地窩的環境,會很快喜歡上地窩,再也不會出現把仔兔産在籠子裡的問題了。
家兔是馴化後的野兔,保留着野兔的基因,如果環境許可,家兔會恢複它們的本性。洞穴式的居住環境就恢複了兔子基因中喜歡打洞的特性,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洞穴,兔子在裡面卻能感到無比的安全,大大降低了外界環境對它的刺激,使飼養更容易。
地窩裡冬暖夏涼,溫度比較恒定,母兔臨産前會一直呆在地窩裡,銜草、扯毛、直到生産,都不用專人護理。因為母兔感覺安全,生産過程會自己處理的很好。特别是冬天,即使母兔沒扯毛,仔兔在地窩裡也不會像在産箱裡一樣很快凍僵,所以成活率明顯提高。
天氣炎熱的夏天,地窩裡比外面陰涼的多,母兔感覺到熱就會躲到地窩裡,直到生完小兔子,才會出來喝水,過程非常簡單,飼養人員隻要時常掀開地窩蓋子查看一下,清理一下血污的草和胎盤、死胎就可以了,省時又省心。
自從建了地窩以後,母兔的繁殖率明顯提高了,仔兔的成活率也大幅提升了。少了人的幹預,減少了外部環境形成的應激反應,母兔的健康狀況也有了很大改善。這種地窩設計要求兔舍地勢較高,最好當地是沙質壤土,降水量大時可以及時排水,否則地窩裡容易出現水淹或潮濕,不利于母兔和仔兔的健康。
地窩的建造是利用了兔子喜歡穴居、膽小怕驚,晚上活動量大的生活習性,人為的創造出适合兔子生活的環境,減少了外部刺激。這種改造方式不僅簡單,花費少,節省時間和精力,而且适應兔子的生活習性,母兔的繁殖率自然就提高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