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四川人,懂不起四川話。
如川人常常說的“撇脫”,要講清它的意思還真不容易。比如“你不要圖撇脫” “你撇脫些嘛”“他那個人不撇脫”,不要說外省人,就是四川人也一時講不清楚這三個“撇脫”有啥子區别。
王小五
說句不該說的,他那個人不撇脫
李小男
嗨呀,你撇脫些嘛
四川話的“惱火”,有人寫成“老火”,有人寫成“老苛”,怎麼寫才對?
王小五
老師又要叫家長,好老火!
李小男
不該是“惱火”咩?
“嗚呼”這個古語詞,四川人說成“哦豁”或“哦嗬”。在“哦嗬,碗打爛了。”“哦嗬,我遲到了。”“他把藥吃拐了,哦嗬了。”“哦嗬,跘到起了。”意義都有所不同。如果再用兩種不同聲調(陽-陰/去-上)來,更難理解。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領銜撰寫的《中上古蜀語考論》獲第十八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王力語言學獎”,被認為是中國語言學界的最高獎,一等獎曾多年空缺。記者了解到,由于文獻資料缺乏等諸多原因,學界對中上古蜀語一直缺乏宏通性的考量,《中上古蜀語考論》一書,對中上古蜀語進行系統梳理,填補了這項空白,對于巴蜀文化的追根溯源具有重大意義。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汪啟明
那麼,從古蜀語到今天的四川方言,其間經曆了怎樣的演變?古蜀語和現在的四川方言有什麼聯系?現在四川人的哪一些說法遠在中上古時期就已經被先人使用了?1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汪啟明教授,為大家揭開古蜀語的神秘面紗。
千年變化
古蜀語和四川方言已相去甚遠
據汪啟明介紹,《中上古蜀語考論》根據文獻,系統梳理、探讨了蜀語的發展曆程。根據地域名稱及行政歸屬的演變,把中上古時期的蜀地人語稱為“蜀語”,把宋元明時代蜀地人語稱為“蜀方言”,把清代以後的蜀地人語稱為“四川方言”。“‘蜀語’一詞始見于晉代葛洪的《抱蔔子》,而‘蜀方言’一詞,始見于南宋黃希的《補注杜詩》。至于四川方言,由于張獻忠明末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清軍又多次清剿,原有四川人已經十去七八,‘湖廣填四川’後,四川方言更是一種混合語。”
“蜀語就是蜀方言,但不能稱之為四川方言,之所以用‘蜀語’一詞,是因為曆史上的蜀方言和今天的四川方言已經相去甚遠。”汪啟明補充道,“但是四川方言是以中上古蜀語為‘底層’,發展變化而來的。”
汪啟明指出,中上古時期,蜀人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括蜀地居住的各民族。因此,在曆史的長河中,蜀語混合了多種語言,而非單一語種。“魏晉南北朝時期,蜀地經曆了三件大事,給蜀語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僚人入蜀(僚人:蜀地周邊的少數民族)。據記載,西晉初年,蜀地隻有20多萬人口,但10餘萬戶僚人來到四川的核心地帶,“布滿山谷”;其次是大量西北流民入蜀,他們是從甘肅等地逃難來到四川的,還建立了存在50餘年的成漢政權,原來的三蜀居民卻避亂東下。再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僑置郡縣,北方人大量南下,來到南方以後,北方的語言和南方的語言産生了接觸與融合。”汪啟明說,這三大事件幾乎改變了整個蜀人的結構和蜀語的面貌。
流傳至今
部分蜀語現在還在使用
在《中上古蜀語考論》中,汪啟明等4位學者通過對揚雄的《方言》、杭世駿的《續方言》、張慎儀的《方言别錄》和李實的《蜀語》等文獻進行全面的梳理,将蜀語詞彙編成表列出。哪些蜀語消失了,哪些蜀語流傳至今,一目了然。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汪啟明
例如甘蔗,在蜀語中被稱為竿蔗,“蜀語是描述形狀,現在的叫法,是體現味道。”汪啟明說。
據了解,在一些四川方言中,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詞語,比如“董亂子”“董嘴”的“董”、“院壩”“曬壩”“壩壩電影”的“壩”,“白雨”,表示人體部位的“倒拐子”“腳拐子”等蜀方言詞,也都沿用至今。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極具四川方言特色的詞語也由蜀語階段沿用至今。
“比如說四川人經常說的‘老子’,蜀地先人早就在用了,本來指的是父親,後來小輩裝大,也經常說‘老子要咋子咋子’,這個詞已經泛化了。”汪啟明笑稱。
“老子要吃棒棒糖”
現在四川人所說的“撇脫”,也是蜀方言,有不拘泥、灑脫,簡單、簡便,輕松、容易之意。還有一個川人常說的詞語“搓甲甲”,也是古蜀語,據文獻記載,蜀人稱身上積垢為“甲甲”。
汪啟明提到,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語氣詞,“李白《蜀道難》中的第一句,‘噫籲嚱’,就是‘嗚呼’,相當于四川話的‘哦豁’,表示一種驚歎。”但這個詞是一個方言多義詞,意義不限于此。
除了李白在詩詞中常用蜀語,不少在四川的詩人都在詩詞中用過蜀語。
李小白
哦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蘇轼,21歲出蜀,他講的方言對海南至今都有影響,他文字中提到的“鮮翠”“元修菜”等蜀語,比比皆是。“現在海南人都還把他說的方言稱作‘東坡話’。”
長期生活在蜀地的杜甫,在《聞斛斯六官未歸》中,有一句“荊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煙”。這裡的“锉”就是一種蜀語,意為釜,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鍋。杜詩、陸遊詩多用四川方言,早已被前代學者注意到。
語言中的曆史
部分蜀語在傳承中消失
“蜀黍”二字,前幾年在網絡上走紅,網絡上大家把他稱作叔叔的别稱,亦稱為怪蜀黍(怪叔叔),其實“蜀黍”二字,古蜀語中就有使用,“現在大家都稱之為高粱,很少有人說蜀黍了。”
同時,汪啟明提到了東漢《說文解字》中記載:“蜀人呼母曰姐”,是說當時的四川人,把母親叫作姐姐。這是古羌語融入古蜀語的詞。但随着社會的發展,和外來語言的融合,後來在四川,母親是“媽媽”,姐姐才是“姐”,但有些客家人保持了這樣的稱呼。
又如陸遊有一次他到眉山,酒後賦詩:“蜀語初聞喜複驚,依然如有故鄉情。绛羅餅餤玻璃酒,何日蟆頤伴我行?”詩後邊又自注:“玻璃春,郡酒名也,亦為西州之冠。”但曆史上沒有說這是什麼酒。原來當地東門外有個玻璃江,用江中水釀造和酒被叫成“玻璃酒”。
在采訪中,汪啟明多次提到蜀語變遷背後的曆史,“從語言的研究出發,能夠窺見當初的政策變遷、移民變化、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等現象。”
“比如,我們在研究杜甫詩中的蜀語用詞時,發現他的《梅雨》中寫到‘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而在黃希的《補注杜詩》中寫到‘南京,成都府也’,我們就查找了大量文獻,最終發現,在公元757年到公元762年,蜀郡被改為南京,所以成都被稱為南京這個說法存在了五年時間。”說到這裡,汪啟明笑着補充道,“很多成都人也沒想到居然成都曾經被叫過南京吧,這就是研究語言發現的曆史。”
據了解,學界稱《中上古蜀語考論》為中上古蜀語研究的開山之作,也是基于該書落筆在研究語言,意又在語言之外。通過文獻語言、曆史移民和考古的互證,《中上古蜀語考論》得出了結論——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古蜀語是漢語的前身華夏語的源頭之一。
“研究語言,其實也就是研究曆史,一個簡單的詞語,背後可能就有一段曆史。”提及這些詞語的沿用與消失,汪啟明說。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彭驚 攝影 王歡
編輯 劉宇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