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影響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标,科學引文索引,即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誕生于1964年,是最知名的文獻檢索工具之一。
從具體的數值定義來講:
影響因子=該刊前2年所發表的論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數/該刊2年内所發表的論文總數。
影響因子是一個量化和半質化的指标,該指标能客觀反映該期刊近年來的學術影響力。通常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其發表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越高。它不僅是一種評價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标。當然,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比較一般隻适用于這個學科内部,不能對不同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進行簡單類比。
國内,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分為複合影響因子與綜合影響因子,兩者都和SCI期刊的影響因子統計方法相同,而我們口中的"中文期刊影響因子",不論是複合影響因子,還是綜合影響因子,其實都不能代表真正的SCI期刊的影響因子,而是國内《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等機構,為了給國内雜志進行分級而制訂的标準,就評價能力而言僅适用于國内,更不能跟收錄标準非常嚴格的SCI雜志的影響因子等同視之。
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我們登錄中國知網就可以查詢到:
在期刊評價信息内,可以明确的看到期刊的影響因子。
以下是清華大學學報的信息:
中文雜志影響因子大于2的算高。
然而,影響因子并非一個最客觀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标準。一般來說影響因子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一些綜合類,或者大項的研究領域來說,因為研究的領域廣所以引用率也比較高。比如,生物,和化學類的期刊,這類期刊一般情況下就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影響力。影響因子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學術質量的優劣,但影響因子與學術質量間并非呈線性正比關系,比如不能說影響因子為5.0的期刊一定優于影響因子為2.0的期刊,影響因子不具有這種對學術質量進行精确定量評價的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