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李金田自古而今,自由一向為世人所向往為自由而呼号,為自由而奮鬥者,史不絕書,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李金田
自古而今,自由一向為世人所向往。為自由而呼号,為自由而奮鬥者,史不絕書。
約略說來,自由可分兩種,一種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的自由,即消極的自由;一種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即積極的自由。先秦諸子中,莊子、孔子可謂這兩種自由追求的代表。
莊子看重身心自我的自然狀态,不肯将就世俗而勉強自己,推崇無用之用、無為之為。臭椿之樹,無可造就,卻因此而得以終其天年。楚威王欲以厚币聘其為相,被莊子拒絕。因為莊子甯肯要生而泥塗曳尾的快樂,也不做死後藏諸廟堂享受尊榮的神龜之骨。做無用之樗,做泥途之龜,都是莊子追求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的一個譬喻。
孔子自稱“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一境界令後人仰之彌高。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就連孔聖人在“從心所欲”的同時,也沒忘了“不逾矩”,可見孔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了無邊界的自由,而是一種強調自我修養、自我約束之後獲得的自由。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與“仁”,可謂孔子言行之尺度與邊界,在此範圍之内,盡可以“從心所欲”。
絕對的自由,從來都不存在,無論是莊子式的自由,還是孔子式的自由,都是相對的。世俗尺度就如一首舞曲,熟悉了旋律節奏,就可以自由起舞;不熟悉旋律節奏,難免磕磕絆絆,舉止如戴鐐铐。孔子在舞池裡獲得了自由,莊子幹脆拒絕走進舞池。
漫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