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非京籍入學難
新華網評論員 姜春媛
日前,40多名“非京籍”家長站在昌平區政府門口舉着白闆、喊着口号,為自家孩子“幼升小”努力。最近,非京籍孩子“入學難”成為輿論焦點,導緻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改變。根據《2013年北京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方案》,需要接受義務教育的非京籍适齡學童,在登記學齡人口信息後,需持在京借讀證明及“五證”到居住地就近的小學聯系借讀。所謂“五證”是指父母或監護人的在京暫住證、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在京務工就業證明、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簿等;而今年,在“五證”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額外細則。而達到這些條件,卻成了許多家長“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人也許要提出這樣的觀點:今年是2007年“金豬寶寶”、2008年“奧運寶寶”集中入學的一年,生源本來就多,北京自然要先滿足本地戶籍孩子上小學。但這種觀點對嗎?這些家長中許多人都在京工作生活多年,依法納稅、按時繳納社會保險,他們的孩子在北京上學難道不是正常的事嗎?買房限購、上學受限,種種迹象表明 “北京不歡迎你”,如果硬靠着行政政策把人“逼”出北京?未免讓人心寒。
誠然,近年來北京人口數量猛增,給交通、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帶來許多問題,提高非京籍入學門檻,與城市整體規劃及人口控制有一定的關系。但人為地把人區分成北京人、外地人,外地人的小孩連接受義務教育都困難?這樣的劃分無疑會造成社會階層的分裂和對立。
此前,國務院就發出過通知,要求今後出台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再與戶口性質挂鈎。而同樣是人口流入地的上海,非戶籍兒童“幼升小”壓力不比北京小,但卻規定隻要戶口本和居住證。
“如果實在沒辦法,隻能讓孩子回老家上學了,那樣的話,孩子豈不是成了‘留守兒童’了?”一位家長苦笑。有數據顯示,早在2011年,北京小學入學的9.5萬新生中,非京籍學生比例就已經占47.6%。也就是說一個政策可能影響到與之相關的一半人?而如果這項政策的制定,不是基于多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一己私利”,這樣的政策能長久嗎?畢竟,教育公平才應該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