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點擊右上方“關注”,可随時分享到本号精彩内容。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zhāi)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pǔ)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mò),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齊,zhāi音,通“齋”,齋戒。
【譯文】隻有天下最為聖明的人,才能聰明富有智慧,足以統治民衆;寬裕溫柔,足以容納天下的人和事;雄強剛毅,足以執掌天下大事;莊重中正,足以得到民衆的敬重;條理密察,足以分辨是非。他們的美德既廣博又深遠,而且随時會表現出來;廣博就像天一樣,而深遠又如水淵一般。美德表現在儀容上,那末民衆沒有不敬重的;美德表現在言語中,那末民衆沒有不信從的;美德表現在行動上,那末民衆沒有不喜歡的。因此他們的聲名充滿整個國家,甚至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凡是船隻車輛所能到達的地方,人們所能通行的地方,上天所能覆蓋的,大地所能承載的,日月所照耀的,霜露所墜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尊重、親近聖人的,所以說聖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譯文】隻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治理制訂天下的法規,樹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懂得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怎麼會有偏倚呢?他的仁心那麼誠摯!他的思慮像潭水那麼深遂!他的德行像上天那麼浩大!如果不是确實聰明聖哲、通達天賦美德的人,誰又能了解這些呢?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絅(jiong)。”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di)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mi)有争。”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fu)钺(yue)。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you)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xiù)。”至矣。
【譯文】《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内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争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笃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歡迎轉發、留言、點贊,以及添加關注,閱覽本号的其它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