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7,木艮聿/文
秦朝旋即二世而亡,西漢成立之初,設立豫章郡,其治域就幾乎與今天的江西版圖相吻合 。
校/傲慢的上校 畫/聽風者 圖/地緣谷
江西,一個位于中國南方的内陸省份,東鄰浙閩,西接湘鄂,北方與安徽交界,南面和廣東接壤,是連接華南,華中,華東的重要連接區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江西省對于周圍鄰省而言卻是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省内除了南北向的贛江水系與北面的長江通過鄱陽湖相連接外,其他地方均被崇山峻嶺所阻隔。
贛江贛州段,圖源.新華網
山,是構成江西版圖的主要因素。東南面的武夷山橫亘于贛閩兩省之間,東北的懷玉山又分隔了江西和浙江,西邊的羅霄山等山脈是江西和湖南的天然分界線,還有南方的大庾嶺和九連山将江西和廣東隔絕開來。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江西地區的行政版圖長時間比較穩定。
九連山脈位于贛粵邊界南嶺東部的核心部,山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黃牛石位于江西龍南九連山林場,海拔1430米
盡管山讓江西顯得有些許的遺世獨立,但是在中國南方往往是山水相連,這些與山巒相連的江河恰好又承擔起了江西與外界交往的紐帶,使得江西不會與外界完全封閉。通過河流以及山川之間的隘口,江西在與外界的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贛文化”和江西的文化版圖。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國首都壽春,秦國在曾經的楚國領土上廢除分封制,施行旨在強化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今江西的絕大部分地區都位于九江郡(治壽春)境内。但這個九江郡治所遠在淮南,對于當時的江西而言略顯鞭長莫及,所以當時的九江郡在今天的江西境内隻設立數量較少的縣,根據史料文物可以确定的隻有番陽和廬陵二縣。
壽春古城
可見對于當時秦朝而言,對于楚國故地的江西認識尚少,也說明當時的江西地區人口較少,開發程度較低,也處于邊緣地帶。
不過這種情況在秦軍南征百越的時候得到了部分改變。“百越”是當時中原地區的人對古越族的泛稱,其主要活動區域大概包含今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廣大區域。
為了南征百越,秦軍出動了五十萬大軍。大軍的主要集結地之一為江西北部的鄱陽湖口,然後從鄱陽湖沿贛江南下,抵達兩廣、福建等地。這一軍事行動将江西打造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使得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聯系愈發緊密,江西地區也逐漸整合成一個行政上的整體。
今天的江西,也是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
南征百越的秦軍最終都未能返回中原,而是由原來的軍隊副将趙佗帶領留在了嶺南,建立了南越國。
秦朝旋即二世而亡,西漢成立之初,設立豫章郡,其治域就幾乎與今天的江西版圖相吻合。到了漢末三國時期,豫章郡隸屬東吳治下,因為豫章郡北部扼守長江險要,既可西禦蜀漢,又能北抵曹魏,所以東吳政權将豫章郡的人力财力都盡量整合到北部。加之境内的主要平原地區主要也是在北部的鄱陽湖地區,因而當地的經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部地區,這樣的布局也延續到了今天。
江西境内多山,鄱陽湖周圍的平原在古代江西開發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更容易吸引人口前來定居。
西晉統一全國後,在原來荊州、揚州的基礎上又重新劃分出江州,經過調整,其轄區大緻為今江西、福建兩省。永嘉之亂後,大量的人口湧入南方,江西的開發程度逐漸增高,成為重要的糧食産地,江西地區的豫章倉成為了全國三大糧倉之一,此地的糧食既可以供給首都建康,又可以作為荊州将士的軍糧。
鄱陽湖周邊,土地平曠,适合大規模開發
到了南北朝時期,蕭道成的老師雷次宗曾說江西地區“水陸四通,山川特秀,南接五嶺,北帶九江,咽扼荊淮,翼蔽吳越”,表明了此地區對于南方政權的重要性,使得此地區長時間作為一個戰略整體,為了方便決策,自然不會對區域劃分做出較大調整。
沿河地區更是随着人口遷入逐漸繁榮,在利用水運輕易運糧的同時更是因為山脈繁多易守難攻
隋朝時開鑿的大運河在唐朝時逐漸顯出了其增強經濟流動性的巨大作用,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唐玄宗開元年間,在以前江南道的基礎上拆分出江南西道,這就是江西名稱的由來。而且随着唐朝中後期北方中原地區的頻繁戰亂,大量的人口遷入南方。以至于十國之一的南唐曾在中後期将首都從金陵(南京)遷至洪州,并将其升為南昌府。這也是南昌唯一一次作為一個政權的首都(盡管三年之後李煜又将都城遷回了金陵)。
從滕王閣角度看南昌
北方人口的進入,既為江西的開發帶來了大批的勞動能手,又将相對發達的中原文化及宗族制度帶到了江西,促成了近世以來江西家族文化的發達和“耕讀治家”生産生活方式的形成。這種生産生活方式與江西的自然環境相結合,使得江西人“進可入仕取得功名,退可居家溫飽無憂”。加之從唐朝開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江西從中唐到清中葉的千年輝煌便是在這個時期的基礎上實現的。
文章節義,筆墨春秋
江西省現在的地理輪廓除了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因素的影響,自己獨特的贛文化也與周圍省份劃出了一條無形的分界線。贛文化起源于吳楚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多中文化影響,經過不斷的文化碰撞和積澱、升華,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這也是贛文化的精髓所在。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并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标。
北方中原地區在經曆唐朝中後期以及五代的動蕩後,大量的人民為逃離戰亂而南遷。但是這些“衣冠南渡”的人民有個特點,就是既要遠離戰亂中心,但是又不能離家過遠,這樣的話既能在戰亂時遠離兵燹,又有希望在戰亂結束返回家園。于是當戰亂發生在中原黃河流域時,民衆主要遷移至江淮一帶,江西北部便開始接收移民。如果當戰亂進一步蔓延至長江南岸,那麼人民又再一步向南遷徙到吉安、撫州、贛州等地。
逃難的氏族宗族,很多都是北方有名有姓的大族,對江西的文化繁榮和技術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這些來自北方中原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便由此大量的湧入江西。這也為後來宋朝江西鼎盛的文化環境奠定了條件。
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之文化,登極于趙宋”,而江西又在宋朝的文壇上獨領風騷。
科舉制度在宋朝已經比較完善了,不少讀書人通過科舉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千三百年的中國科舉史上一共誕生了大約十萬名進士,其中在宋朝的江西就誕生了超過五千名進士,還有不少的是一門數進士,像王安石,曾鞏等人一門三進士,洪邁一門四進士,甚至還有樂安董氏一門同科五進士。宋人曾言“一朝三内閣,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這足以證明當時江西的文化水平居全國之冠。
衣冠南渡給江西帶來了豐富多遠的文化
優良的教育環境使得江西的文化氛圍濃厚,“文人氣”成為江西文化的主要特點。江西本土文人或非本土文人在江西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文人文化,這是贛文化最顯豁的标志。江西這塊用贛文化澆灌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就文人荟萃,名人巨匠燦若星河。這些出類拔萃、領袖一代的大學者、大作家,對于政、經、文、史、哲諸多領域,皆有所涉及。東晉的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北宋時的晏殊,歐陽修,王安石等人不僅是政治家,還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代的湯顯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宋應星憑借其巨著《天工開物》跻身于十七世紀的世界科學家之列。
江西撫州王安石雕像
江西之所以會誕生如此之多的優秀人才,得益于江西發達的書院文化。江西的第一所書院由唐憲宗時期的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幸南容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創辦,其後江西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盛了起來。有學者統計北宋時期全國共有書院73所,江西地區占23所,占比31.5%。也有學者統計北宋時期全國共有719所書院,江西224所,占比31.15%。雖說這兩個數據相差甚遠,但是無論是哪個統計結果,江西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約占全國的1/3。
例如鵝湖學院,就留存至今
欲執天下士林牛耳,注重教育,培育人才自然是必不可少。
江山雄立,俊采星馳
一個省的版圖形成有曆史的原因,地形原因,文化的原因。“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贛江西畔從今日,明月清風憶使君”從兩千年前的秦軍攜中原的文明與開疆拓土的雄心沿贛江南下,使江西與中華核心區域産生了連接,到後來引領了全國士林風氣的書院文化,再到現在綠色現代的江西,這個過程當然與曆史的進程密不可分,但是贛鄉子弟本身作用也必然不能忽視。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人民的性情或許也與這片土地類似。
劃分天下疆域的總是那些執掌大權的王侯将相,而最終來守護他們所劃分土地的往往是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芸芸衆生和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回顧曆史,最著名的江西人,或者說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江西人,應該算是文天祥了吧。而文天祥就在生命最後關頭後将江西“文章節義”的精神彰顯得淋漓盡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為成千上萬個無名家庭均重視文章、講究氣節,才能讓文人士大夫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以文章氣節自勵。
文天祥的雕像至今人在江西留存
所以說,江西的版圖輪廓千年不變是由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共同決定的。
參考資料 l 贛文化的解讀與弘揚 . 李雪;贛文化的解讀與當代傳播. 匡麗 肖月;江西曆史文化通覽 . 朱虹 方志遠;江西曆史文化 . 廖豔彬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